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國有史,則文獻備而體統嚴;家有譜,則統緒明而世系著。木本水源之誼,派分縷析,皎若列眉,仁人孝子慾尊祖敬宗,收族屬而一之莫加于此矣。如我楊氏者,父老嘗聞諸前輩云: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居壽光孫家莊①,數世後子孫蕃衍,家譜已具。當明季,土匪並起,廬舍盡為灰燼,族譜不復存焉②。顛沛流離,宗支式微,族譜之存亡,奚暇顧問。迨前清定鼎,治臻昇平。前之流寓異邦者,今復故土,而譜牒失傳,已經數世。問其遺裔或記其支派,而亡其世次矣。或為其子孫,而莫識高曾矣。即慾篤親親之誼聯合族之,情勢有所難,自此各敘本支,遂所知之遠近而記之,創為底稿。什襲藏之,使後之修譜者有所觀覽焉。
原譜言,我祖遷自洪洞,亦未著何年,然考序中所敘,葬卒之次,大抵自元間來也。始遷之祖從道,而上名字無傳,則敘譜斷自從道無疑。始祖之子五人,之後皆無考,故二世以下不著世系焉。又傳一世生鳳③,其世次未詳,鳳生九子,八人之名無所考,惟第八子名習,習生七子,則皆詳其名焉。後之敘譜者,仍即前譜之式,而著之于冊。所謂前人所疑者,仍疑以傳疑,前人所信者,亦信以傳信,不敢憑己臆列也。
如吾一支,系世祖諱深之後。深祖者,表祖之子、習祖之孫也。仍照原本,尊閣習祖、表祖,於前章列始祖之後,而以深祖肇世序焉。此譜自乾隆五年,麟書、克明公共成之,越四拾余年,景尼、橘公重修之。至光緒拾四年,德謙、法行、復之、照林公增修之。至此四次修輯④,仍修墨本,分給本支,時加珍惜,以俟後之繼述者焉,是為序⑤。
註釋:
①此句說明壽邑楊氏遷自洪洞,為世代相傳。
②此句說明明代壽邑楊氏已修族譜,后毀於世亂。
③“又傳一世生鳳”一句源自孫家莊老譜,是判斷二世以下幾世失考的關鍵。
④從序言文字看,表公(楊氏七支長公支一世祖)《楊氏族譜》首次修於乾隆五年,乾隆五十五年左右再修,光緒十四年三修,此為四修。
⑤乾隆、光緒本序言待考,此序言為四修墨本之序言。敬錄自楊龍松先生家藏表公支譜《楊氏族譜》,請龍松先生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