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杨氏文化研究与交流概况
杨暍
摘要:河南是杨氏的重要祖根地、发祥地、向外播迁地,杨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以豫闽台两岸三地杨氏的渊源关系为例,以杨氏文化研究与交流现状为切入点,触动宗亲的血缘、地缘、文化认同神经,意在唤醒血缘、地缘、文化认同意识,激发爱家、爱族、爱乡、爱国热情,培育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祖国的平统一和贡献积极力量。
Abstract:HenanisanimportantauthorYang,birthplace,outward,broadcastex.situyoungculturalresourcesareveryrich.ToprepareyounginterrelationsbetweenfujianandTaiwanasanexample,theoriginrelationswithyoung’scultureresearchandexchangestatusasthebreakthroughpoint,touchestheclangenealogical,geographical,culturalidentitynervetoawakenblood,geopolitical,culturalidentity,arouseaika,lovefamily,lovetownships,patrioticenthusiasm,fosteringnationalself-confidenceandpride,expandingChinesecultureinfluence,thusfor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careerandthemotherlandflatunityandcontributionpositiveenergy.
关键词:河南福建台湾杨氏文化概况
Keyword:HenanFujianTaiwanYoungcultureProfiles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河南为古九州的中心之州,豫州,简称豫,中州,中原之称。河南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363万,有汉、回、蒙、满等51个民族聚居。有关姓氏专家研究表明,全国古今姓氏1.2万余个,其中近半数起源于河南,前100个大姓中有83个大姓直接或间接肇源于河南,并呈现一姓涉及多个民族或一个民族存在多个姓氏的融合状态。据人口普查统计显示,目前杨姓人口4600万,排第六位,加上港、澳、台及海外杨姓人口,总计5000多万。根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最新研究表明,全国杨氏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人中总数的30%。据公安部门对省会郑州公民身份信息统计表明,当前具有该市户籍的杨氏人口有65363人,涉及多个民族。河南从古至今都是杨氏的主要聚居的区域。河南是杨氏的重要祖根地、发祥地、立存地,名人荟萃,遗迹遍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厚。下面通过中原杨氏文化资源、迁徙状况、研究交流等几个方面,以河南杨氏宗亲与闽台杨氏宗亲的渊源关系为例深入解读,触动宗亲的血缘、地缘、文化认同神经,意在唤醒血缘、地缘、文化认同意识,激发爱家、爱族、爱乡、爱国热情,培育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平统一和事业贡献积极力量。
一、中原杨氏文化资源丰厚
中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三千年建都史,文化灿烂,名流云集。杨氏是“代居河华,赤泉启国”的中原望族,杨氏文化资源非常丰厚。
1、源流分布
杨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较大的一支族姓。杨氏出自姬姓,在皇为轩辕,在帝为帝喾;在王为周文,在霸为晋武;西汉为丞相,东汉为太尉;魏室列九卿,晋朝进八座;隋朝为国姓,唐代为宰辅。根据姓氏学专家考证,杨氏的族源较为复杂,有以封国或食邑为氏者,也有改姓、赐姓的,涉及30多个族系,呈现多民族融合的状态。但主要渊源有二,一是以封国为氏,二是以食邑为氏。据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扬候,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辞源》:“扬,石经初刻作杨。”可见古代“扬”,“杨”二字通用。另据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晋国灭杨候国,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氏也出自姬姓,晋武公之孙突食采于羊舌,称羊舌大夫,其后代以邑为氏而称羊舌氏。突的孙子羊舌肸,字叔向,在晋国任大夫,是当时著名贤臣,叔向子伯石,字食我,以食邑为氏,即姓杨,因此,又称杨伯石。据《史记·晋世家》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杨》记载,公元前514年,杨伯石因帮助好友祁盈惩治祁盈家臣乱伦之恶,而招至灭族之灾。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灭公族势力,乘机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史称六卿之难。羊舌肸的子孙有的到华山仙峪避难多年。公元前369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后,杨氏家族劫后余生,告别山林,在魏国之阴晋邑,建城堡为“晋公子宫”(即今陕西华阴市东宫村),杨章出仕为官,生子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子孙因居河内(郡治在今河南武陟),朗为秦将,封临晋(今陕西大荔)君,子孙因居冯翊。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征伐,为太史,生八子,第六子喜,字幼罗,汉赤泉(今河南鲁山)严候,生敷,封赤泉定候。杨敷的孙杨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今江西安平)敬候,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有二子:忠、恽。杨忠的曾孙杨震,居弘农郡湖城(今河南灵宝),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有教无类,广收门生,时称“关西孔子杨伯起”。自此,以世居弘农(郡治在河南灵宝)的杨氏后裔最为辉煌,在东汉时期“四世三公”,在隋朝为国姓,唐朝为宰相世家,杨氏成为弘农郡第一望族。秦汉时,姓氏合二为一,今日杨姓因氏而姓。因此,有天下杨氏望出弘农之说。总之,杨氏的受氏地是杨国、杨邑、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杨氏的再生地是华山(今陕西省华阴市、潼关县),杨氏的发祥地是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
2、历代名人
《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入杨姓历史名人805名,占总数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杨氏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2.02%,排在第六位;杨氏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6%,排在第十位。杨氏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古老族群。据《二十五史》记载,河南杨氏历史上名人辈出,尤其在宋元之前杨氏属中原望族。
先秦:战国初哲学家杨朱,魏国人据考是河南人。韩襄王将杨苞守修武,其后代世居河内郡(郡治在今河南武陟县)。
秦汉:杨氏已在中原大地繁衍开来。汉高祖时,杨喜封赤泉侯,历三世,67年,赤泉侯国在今河南鲁山。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河南宜阳人。东汉太尉杨震客居湖城(今河南灵宝)创三鱣书堂,广收门生,有教无类,并创下了“四世三公”家族辉煌,为天下弘农杨氏奉为开基祖。东汉顺帝时平原令杨匡,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杨伦字中理,为安帝时特征博士,系陈留人。杨懿,弘农(今河南灵宝市)人,献帝时河南尹。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杨俊,魏,南阳太守,河内获嘉人。杨泉、哲学家、河南商丘人。杨尚希,南北朝弘农人,北周宣帝时,抚慰山东,河北,后领兵镇守潼关。
隋唐时期:杨姓与河南这块热土关系更密切。杨杲,隋文帝之孙为河南尹。杨元琰和杨仲嗣、杨仲昌父子唐代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市)人。杨元琰是杨震第十八代孙,睿宗时刑部尚书,封魏国公;子仲嗣,密州刺使,仲昌吏部郎中。杨凭、杨凝、杨凌兄弟三人,大历中,接连中进士,时称“三杨”。杨凌子敬之,唐文宗时,任国子祭酒,兼太常少卿,恰逢两子,戎与戴,同时中进士,时称“杨家三喜”。杨於陵、杨嗣复父子,唐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杨於陵为官廉正,任户部尚书兼东都太守,封弘农郡公,特赠司空,谥号贞孝。杨嗣复任史部尚书,赠尚书左仆射,谥号考穆,其子授,任刑部尚书,贞观太子少保,又子损任陕虢观察使,拜平卢节度使,当时一门十进士。杨虞卿与杨汉公兄弟,唐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市)人。杨虞卿官至京兆尹,杨汉公任国子祭酒,咸通中,昆仲子孙,在朝行方镇者十余人。杨再思,郑州原武人,为中书令,吏部尚书,加光禄大夫,子植,植子献,并为司勋员外郎。再思弟季昭为考功郎中,温玉为户部侍郎。
宋元时期:杨守一,翰林院学士,河南洛阳人,卒赠太尉。子字期历国子博士,孙芬进士及第。杨日严,字垂训,河南人,进士及第。杨仲元,管城人进士及第,官至光禄卿,中散大夫。杨遂,开封人,官至殿前副都指挥史,卒赠侍中,谥曰庄敏。杨畏,字子安,洛阳人,当时的纵横家、雄辨家。杨璞,郑州新郑人,善歌诗,著《归耕赋》。杨守珍,字仲宝,开封祥符人,官至内围使,右班都知领,端州刺史,卒赠原州防御史。
明清时代:杨氏从中原外迁较多,名人渐疏。杨本,中牟人,明初为太子公。杨松,河南卫人,历官御史。杨东明,河南虞城人,官到刑部右侍郎,卒赠刑部尚书。杨镐,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官互御史,曾任山东参议,分守辽海道。
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原名马尚德),确山人。杨廷宝,河南南阳人,著名建筑学家。上述历代河南杨姓名人,是各个时代的精英人物,既是河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优秀代表。他们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3、名胜遗迹
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有汉太慰杨震的讲学地“三鱣书堂”,并建有杨公祠;城东南5公里张湾村发现有汉代杨氏冢墓;县城东北18公里的大王乡梨园村西龟头岭上有娘娘庙即杨后庙,庙后有杨后陵,陵旁有晋太傅杨骏墓;西王村西有五候冢;豫灵镇北塬村有杨元琰子杨仲嗣、杨仲宣等的杨氏祖墓群。
安阳市旧城西南4公里火柴厂院内,发现有唐宰相杨侃墓。
漯河市漯河临颍县城南12公里的商桥村,有抗金英雄杨再兴陵园。
平顶山市鲁山县是汉高祖所封赤泉侯杨喜的侯国所在地。
焦作市温县东深沟村发现有唐朝杨履庭墓;沁阳县西南9公里杨香村有流芳古孝杨香墓;沁阳常平乡有杨大郎寨杨廷昭墓等古迹。
驻马店确山李湾村,有杨靖宇(原名德)故居纪念馆。
开封有天波杨府和孝严祠,占地50余亩。
信阳固始有吴王杨行密墓。
商丘虞城县城北12公里利民镇有杨东明墓,俗称“杨陵”,城南有商邑杨氏宗祠。
南阳市现有杨廷宝旧居,淅川紫荆关城有纪念杨洄将军的平浪南宫。
郑州新密市苏寨村有杨业祠,始建元代,康熙年间重修过,为纪念郑州防御史杨业而建。
洛阳市区偏东隋东都洛阳城遗址;栾川县合峪乡杨山村的杨山寨是杨家将的练兵地。
唐故史部郎中杨仲昌和汝南郡太守杨仲嗣墓志碑铭。从张湾杨氏汉代墓出土的陶俑、铜俑、水榭,釉陶楼等都是很好的寻根修谱物证。上述大量遗迹,充分证明河南杨姓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4、郡望·聚落·堂号
郡望,“郡”是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名。“郡望”是指东汉末至隋唐时,每郡显贵世族的代称。据宋代《太平寰宇记》卷六虢一栏载,恒农郡(即弘农郡)五姓:杨、刘、强、晋、奚。这说明杨氏在东汉至隋时,属世居弘农的第一士族。据《辞海》载,弘农郡的沿革,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徒函谷关于新安(今河南渑池东),以故关置弘农县(治今河南灵宝北)。西汉元鼎四年置弘农郡,治所在弘农县。据《灵宝县志》记载,弘农郡始设时辖,新安、渑池,宜阳、陆浑、陕县、弘农、卢氏、析县、丹水、上雒、商县十一县。地域包括现在的新安、渑池、义马、宜阳、嵩县、洛宁、三门峡、陕县、灵宝、栾川、卢氏、西峡、淅川、商南、丹凤、商县、山阳18个县市。
“郡望”为什么在东汉末至唐时对某一姓氏这么重要呢?原因是士、庶之间不能通婚,甚至不得平起平坐,庶族虽官位显,亦不敢与士族较量,为了保证士族特权,选用官员时以“家世”为重。现在进行血缘寻根,文化寻根,就不得不了解旧时家谱中记录的郡望,以及其地理名沿革,不至于弄错地方而留下遗憾。
聚落,指以姓氏命名或聚居的村落。同一姓氏以家庭聚族而居,建立起的血缘村落,无论迁多远,村名不变,无论走多久,还保留着先祖的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惯。据《灵宝县志》记载,以杨姓命名的村落非常多,有杨家崖,杨沟两处,杨家山两处,杨家村两处,杨厚,杨家河两处,杨场凹,上杨寨、下杨寨,大杨沟,小杨沟,杨家沟,杨沟口两处,杨坡、杨家岭,杨家嘴,杨家槽,杨凹(洼),杨岭,杨公寨,杨家两处,杨家寨,杨家湾,西杨家寨伍十多处。椐《固始县志》记载以杨姓名的乡村,有杨集、北杨圩、西杨集、杨庙、杨店、杨岗、杨楼、杨井、东杨集、杨庄子、杨家庙、杨围、杨营、杨豆腐店、杨营子、杨八家、杨老庄、杨圩、杨洼、后杨营、杨小庄、杨家洼、杨坊子、杨老宅、杨诉庄、西杨岗、东杨岗、杨老家、杨九庄、杨夹道等一百六十多处,且还有重名村落。河南省其他县市类似这样以杨姓命名的村落也不会少。虽然以杨姓命名的村落,当今并没有杨姓人居住,但它可能正是其他人要寻根的祖居地,其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堂号,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一支(房)的名称。堂号名目繁多,来历各异,蕴含有醒世文化价值。杨姓的堂号,有以郡望命名的弘农堂、河内堂、天水堂;有以先祖的美德命名的,清白堂、四知堂等;有以具有纪念意义的地点命名的,槐市堂。杨姓家谱中最常写的郡望是弘农郡,最常记的堂号是四知堂。四知堂源于杨震拒贿典故。送礼人讲夜晚一人单独来见,无人知晓;震拒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后裔以其为人清德为堂号;清白堂:清白源于杨震为官不给子孙留资财,只给子孙留清白的高尚情操。槐市是杨震教书地。东汉太尉杨震,时称“关西孔子杨伯起”,家风淳厚,四知垂范,清白传家,为官公廉,其子秉官至司空,孙赐官至司徒、太尉,曾孙杨彪也官至太尉,创下“四世三公”的家族辉煌。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就是弘农杨氏的直系后裔,四知堂的传人,其旧居被命名为当代“四知堂”。
二、豫闽台三地两岸杨氏宗亲同根同祖同源
隋唐之后,杨氏逐步走出中原,迁向闽、粤、台及海外。据《固始县志》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到岭南平乱,率府兵3600人,将校123人,平乱后屯垦开发漳州。据后人考证,这次入闽将士和家眷8000人,涉及84个族姓,其中有杨永、杨珍府兵校尉随往。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中原将士有数万人,涉及族姓34个,其中有杨衡、杨盈、等杨氏人物入闽。据台湾有关家谱记载,不少人的祖先是光州固始县人,是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和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明末为抗清,有随郑成功迁入台湾者。闽、台杨氏又通过闽、台走向海外,走向全球。所以固始县是“中原侨乡,唐人故里”,也是中原杨氏外迁的始发地。总之,河南是杨氏的祖根地、发祥地、向外播迁地,闽台是杨氏的创业地、再生地、回迁地,两岸三地杨氏宗亲是同根同祖同源的。
1、河南杨氏迁闽
福建北宋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明朝宰相杨荣都是弘农杨氏显祖杨震的后裔,是中原杨氏南迁的代表人物。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人,淳化进士,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参加《册府元龟》的纂修,程力颇多。是弘农杨氏杨震的后裔,其始迁祖为唐谏议大夫杨齐宣,因言事忤旨,贬建安令,乐浦城山水,遂走居浦城。其后裔分布于福建浦城,建阳、武夷山、松溪等地。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明溪)人,熙宁进士,曾任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晚年隐居龟山,称龟山先生,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后被奉为“程氏正宗”。朱熹之学和他有间接师承关系,著作有《二程粹言》、《龟山集》。据《中华杨氏通谱》记载,杨时为弘农杨氏杨震的后裔,其始迁祖为后唐进士、镛州司户参军杨荣,字子江,其后裔散居福建将乐,明溪等县。
杨荣(1371-1440),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初名子荣,字冤仁,建文进士,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内阁,长期辅政,著有《征北记》、《杨文敏集》。系弘农杨氏杨震十四代孙杨秀后裔,刺史杨琮之十三代孙。其后代散居福建的政和、长乐等县。
据杨氏谱牒记载,唐初杨永,唐末杨衡、杨盈、杨安是固始迁闽重要始祖。杨永,字元杰,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府兵七十余家,杨永以府兵校尉前军左翼统领,领军八十队,随陈元光由光州固始入闽。陈元光开屯于漳水,唐后垂拱二年(686),奏置漳州,杨永遂与同戎者俱留屯所,杂处漳潮之间,开田创地,以耕以息,因居金浦,去世葬于云霄。今漳浦、云霄杨氏多祀杨永为入闽始祖,其子孙昌盛,分布于龙溪、海澄、云霄、漳浦以及泉州各县。
福建莆田仙游杨氏家族开基祖杨衡为震公二十二世孙,琯长子,字邦高,唐宪宗元和九年(814)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福州琯福唐巷,其后子孙散居莆田、仙游等县。另一支开基祖杨盈,为震公二十五世孙,杨华之子,字恒守,号南严,唐昭宗时,官防御使,金紫光禄大夫,封辅国公,谥贞惠。其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同父太尉杨华从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初居福州福唐巷(今杨桥),后迁莆田壶公山之东,名其地为杨山。到十三世植,从杨山迁到壶公山之南五里的杨城居住。
杨安号安隐,字乾庵,唐末河南光州汝宁府固始县传庆乡海下里人。相传曾任开封府法曹属吏,唐荣禄大夫。后解职居家,慕先祖杨震美德,曾提厅联:“唯爱清白二字留人间,拒收黄金四知振家声”以见志。唐光启二年(886)安隐率长子逸、次子肃以及孙明珠,随王审知入闽,初寓居仙游县度尾剑山村,卒后葬于仙游县赵德山(凤形)。逸迁泉郡南门外芙蓉里二十六都,为芙蓉里开基祖,子明珠唐懿宗,已丑科进士,官吏部少卿,厌市居,迁入安溪头巾石。肃与老母迁居南安高美乡(今水头郊尾镇),结庐崎髻清水岩,在寺中隐士世医,精通针灸,为闽王王审知夫人治疱病,立愈,唐昭宗封其为“太乙真人”。并改崎髻山为杨子山,自此,安隐及其子孙后裔成为仙游莆田和泉州所辖安溪、南安、晋江,石狮、同安等地的开基祖。
2、福建杨氏渡台
根据1978年6月台湾人口普查结果,杨氏在台湾为第十大姓,占全台湾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台南县、彰化县、台中县、屏东县等五县市。据《中华杨氏通谱》(古代卷)记载:明永乐十八年(1420)福建漳州龙溪人杨巷摘携家迁台湾大槺榔垦荒。清顺治十八年(1661),福建海澄人杨文科率族人随郑成功渡海入台,垦荒落籍彰化县西堡台北;南安人杨凤及杨子爵住台中清水。康熙三十年(1691)晋江人杨古垦荒于云林北港。康熙末年,同安人杨国扬入垦彰化。雍正初年,福建龙溪人杨盈择居台南大内,杨庆住台北士林,杨寝住台中,同安人杨德惠住苗栗旋迁宜兰。雍正十二年(1734)杨肇画,杨明教参加文科垦荒。雍正末年福建平和人杨舜居台中乌日。乾隆初年,福建同安人杨慕成居高雄,乾隆十七、八年间,福建平和人杨国策、杨君略入垦台北士林,同安人杨缵入居桃园八德。乾隆四十二年(1777)绍安人杨江率子二人住嘉义民雄。乾隆末年漳浦人杨炳入屏东新园;南安人杨士琬率族人入垦彰化溪湖。嘉庆初年,福建人杨兴南校集;嘉庆七年(1820),福建杨中居宜兰;嘉庆末年,福建人杨盈怀等三人入垦彰化鹿港。
据《漳州市志》记载,清代东山县杨油滓支系,杨姓三房十三世,一批杨姓赴澎湖经商,开“顺美货商行”;抗战胜利后,十八世杨成龙、十九世杨添国被派台湾任职。漳浦赤岭杨松月,杨松德,后代有迁住台湾鲫仔潭。龙海市碧湖杨东山入垦台北,在民国期间。龙文区郭坑镇扶摇村人,杨耳、杨再根、杨勇迁居台湾省。
上述方志家谱记载,说明福建杨氏入台以垦田开发为主,经商为官为辅,并且以清代康、乾盛世迁入为多,闽台两地的杨氏宗亲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通过广泛交流,会大大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
3、河南闽营杨氏
“闽营”一词出现在明末清初,闽是福建省的简称,营指军营,是当地人对来自福建的将士所屯垦的村落的俗称。据《台湾通史》记载:“永历二十二年(1668)夏四月,清廷以琅(施琅)为内大臣,裁水师提督,焚战舰。以马化骐为总兵,驻海澄,分投诚诸将于各省”。据《台湾史》记载:“在明永历十六年(1662),下令所有文武官员一定要把宗眷接来台湾,一方面安定军心,一方面也是增加人力。据《历史文化名城邓》记载:“1661年黄廷随郑成功从荷兰帝国统治下收复台湾,郑成功去世后,黄廷受清廷调遣。1668年,黄廷受诏命,自北京卢沟桥南下,沿途疏散将士屯垦。是年腊月二十四日,黄廷五营亲兵5600余人抵邓州后,选自州城西北45里至冠军故城北,刁、湍二水间官道两侧肥沃土地,迁出原住民腾地,分设新店、茶店、曲河、黄渠、冠军五个行政官兵里,计48村,由垦兵定居屯田。冠军里居住台湾少数民族官兵,其余四里住汉族官兵。因垦兵多来自福建沿海,故地方俗称为‘闽营’人”。所以,河南闽营人是来自福建屯垦于河南的将士。河南闽营杨氏指来自福建屯垦河南的姓杨将士。杨钟岫是黄廷部下参将,来自福建屯垦河南邓州杨洼,是河南闽营杨氏的代表人物之一。
南阳永安候慕义伯黄廷降清,是受到其兄海澄公黄梧诱骗而归顺。为防止清廷对招抚将士的承诺有变。黄廷率部将由铜山岛(今东山县)登岸时,所有将士的家眷都有一人或数人赴台湾,由黄廷之子黄而道带领。
在河南邓州,黄廷部下四大都督许胜、林超、陈魁、蒋钦,八大参将蔡元、郑艮、翁钟汉、郑儒宿、杨钟岫、洪亮、吴篆、高文选分驻相应姓氏之村庄。在台湾黄廷之子黄而道带去的将士眷属,主要居住在半线平原,东至山麓之西侧,西迤海岸,到八卦台涌泉,数溪取水容易。黄而道之族住大村乡福兴黄厝二村,子孙绕膝人丁兴旺;许胜的胞弟许腾居半线社头乡埤头村,颇为富庶;陈魁、蔡元之眷分居二水陈蔡二村。余者,沿清水大肚台南乡延伸拓展,吴篆眷口居南投玉映村;郑艮之子聚居台南安平校前里;林超二弟居浊水下游四胡乡林东村;谢国禧长子住云林口乡谢厝村;高文选幼子居古坑高村;郑儒宿之族居台南大港里。郑子寮、洪善、杨钟岫之眷居赤崁城(今台南市)经商,翁钟汉之族远居高雄大寮乡(据邓州洪氏家谱记载)。上述谱志对照,不难发现,除蒋钦外,其余12位将官都有家眷在台湾。
乾隆十六年(1751),杨氏后裔为邓州杨洼开基祖杨钟岫所立的墓碑记载,其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东门外后廓二十六都,衍派辈序为:“钟光佳世天,全兴国五振,传吉红昌永,道德庆繁祥。”
根据上述大量史料记载,估计豫台两地的“闽营”人后裔有上百万,涉及多姓多族。河南闽营杨氏杨钟岫一家分居邓州与台南两地,三百多年了,一家人期盼早日团聚。这是豫台同胞一家亲的有力史证。
有学者形象地概括河南闽营杨氏的历史发展与迁徙轨迹,河南闽营杨氏500年前是福建漳州人,1000年前是河南固始人,1500年前是河南灵宝人,2000年前是陕西华阴人,2500年前是山西杨县(今山西洪洞)人。从姓氏的角度观察与研究,海峡两岸的同胞都是炎黄子孙,绝大部分的姓氏同杨氏有着一样的发展迁移轨迹。通过对豫闽台两岸三地杨氏渊源关系进行深入解读,使大家更直接地感怀“两岸同胞一家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浓浓亲情。
三、河南省杨氏文化研究与交流现状
1994年12月8日,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杨氏文化研究与交流机构——中原天波历史文化研究会(2000年4月17日更名为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杨氏工作委员会),其主管单位初为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后改河南省文化厅。开封成立了天波杨府联谊会,建起天波杨府纪念馆,占地50多亩。灵宝市成立了弘农杨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修复杨震公祠和三鱣书堂。同年在郑州、开封、灵宝三地举行纪念杨震逝世1870周年暨杨氏寻根活动,接待了台湾、菲律宾、印尼的宗亲代表团以及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湖南、湖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省宗亲代表,160多名杨姓后人汇集河南,拉开了河南杨氏文化研究与交流的大幕。
1995年,在郑州举办关于杨氏源流研讨会,由来自汉陕西的杨氏宗亲100宗人参会。会上王大良研究员、刘翔南秘书长作杨氏起源与发展的学术报告,杨静琦副会长从四个方面讲述了杨氏家风优良传统。接待了台湾杨宗亲总会会长杨清钦为团长的寻根谒祖暨工商考察访问团。在省政协副主席梅养正、郑州市人大副主住窦思忠、会长杨洪绶、副会长杨静陵、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德山、炎黄二帝自型塑像工程指挥长王仁民陪同下,到郑州、开封寻根谒祖和工商考察。
1996年,出席郑州召开的闽台国际姓氏源流研讨会,并发表了《杨氏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奉献》。
1997年,参加郑州召开的全国东方文化寻根研讨会,发表了《杨氏源流研究与台湾同祖国大陆的紧密联系》。
1998年至2001年,编辑出版《中原寻根·杨》一书。
2002年5月18-24日,举行“2002年全球杨氏中原寻根暨工商考察之旅-纪念伯侨公封杨受姓2680周年大典”活动,出席了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全球董杨童宗亲第八届恳亲大会。
2003年,参加了福建将乐县举办的纪念杨时诞辰950周年大会,同时成立“世界弘农杨氏源流通谱筹委会”,筹委会总部设在郑州河南省政协,并向海内外发函几百封。出席了泉州杨氏祠堂重修庆典活动,拜访了厦门、漳州宗亲。
2004年,出席福州召开“世界弘农杨氏源流通谱”编纂会议,会上将“世界弘农杨氏源流通谱”更名为“中华杨氏通谱”,起草了《中华杨氏通谱》目录,刻了“中华杨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公章,总部设仍在郑州,编辑部设在福州;泉州举行的全球董杨童宗亲第九届恳亲会。陪同马来西亚宾城杨氏代表团进行中原寻根之旅,参观了开封天波杨府、灵宝杨震公祠、陕西华阴杨氏祖茔及东汉杨震故里。
2005年,举行了换届会;出席了武夷山举行的闽北三杨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深圳举行的中华杨氏宗亲总会成立大会。举办了全球董杨童宗亲第十届恳亲大会,接待了来自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代表团,以及来自福建、广东、浙江、四川、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的代表300多人。这次活动对河南杨氏文化研究与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06年,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世界杨氏菁英北京论坛”,台湾高雄市举行的全球董杨童宗亲第十一届恳亲会。到长葛拜访了台胞杨竟尧,焦作拜访美中经贸科技促进会主席杨功德。出席了商邑杨氏宗祠落成庆典;焦作美豪置业公司的楼盘开盘仪式;在重庆举行了的《中华杨氏通谱》(古代卷)审稿会,参观了杨尚昆、杨闇公的旧居及陵园。
2007年,出席了武夷山举行的“世界杨氏联谊会”成立大会,并组团参加了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召开了世界杨氏天波论坛,发表《中原全球杨氏共仰的圣土》;出席在陕西神木举行的首届全国杨家将文化研讨会;还参加巩义杨氏祭祖活动;陪同台湾宗亲到邓州考察。
2008年,出席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参加了世界杨氏联谊会在陕西华阴举行的拜祖活动,发表《直正:杨氏的共同精神家园》;出席江西吉水举行纪念杨万里诞辰880周年活动,参观了井冈山博物馆;湖南常德举行的隋炀帝学术研讨会;贵州凯里举行《中华杨姓通谱》审稿会;出席了陕西华阴举行“东汉杨震”电视剧开拍仪式,福建明溪举行的纪念杨时诞辰955周年活动发表《解读豫闽台三地杨氏渊源,感怀两岸同胞骨肉亲情》。参加了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发表了《解读豫闽台三地姓氏渊源感怀两岸同胞骨肉亲情》。上海举行的“杨氏溯源”一书审稿会。举办了杨氏文化成果展;出席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中华杨氏通谱》(古代卷)发行会;还给在菲律宾举行全球董杨童宗亲第十三届恳亲大会,题词发函祝贺;给山西代县杨忠武祠祭祖大会寄去《中原姓氏寻根·杨》50本。此外陪同马来西亚沙巴杨氏宗亲代表团考察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黄河科技学院、河南省实验中学、安徽界首市。到广州拜访了恒鑫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杨秋,收到杨秋和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的家谱;参观了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及杨殷旧居。翠亨村是孙中山母亲杨氏的祖居地,该村60%以上的人姓杨。还到玉林、佛山、漳州、福州、杭州、南京等图书馆查阅杨氏资料。出席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华杨氏通谱》(海外卷)编研会。
2009年,参加了陕西华阴举行的全球杨氏大宗祠和潼关杨震陵园设计评审会;江苏扬州隋炀帝陵开发与保护研讨会发表《杨广与杨州》,出席了在潼关举行的杨震公祠开工仪式;固始首届根亲文化节。还给在马来西亚举行全球董杨童宗亲第十四届恳亲大会,题词祝贺。出席了在平顶山举等行的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表了⑥《台湾姓氏与河南渊源关系史录》。到山东济南,参加了山东省杨氏文化研究会的筹备会。
2010年,出席了世界杨氏联谊会在广州举行的重修杨震公祠专题座谈会,发表《东汉布衣宰相杨震》;固始举办的根亲文化节;重庆举办的《中华杨氏通谱》(当代卷)发行会;浙江天台县举行了中华杨氏始祖研讨会暨《杨氏溯源》一书发行会发表了《姓杨感悟》诗文;厦门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杨氏文化论坛。出席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7周年活动。
在省内到南阳、许昌、漯河、平顶山、三门峡、信阳、商丘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收集到一些杨氏家谱。目前同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美国、荷兰、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社团组织在相互尊重学习、交流,沟通信息,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基础上建立了良好互动关系。但是交流离不开文化研究做基础,杨氏文化是感动和凝聚举族的魂,具有强大的跨时空的穿透力,通过家谱、族史、乡俗等文化有意识刺激,对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大有益处。
近年来,河南杨氏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及姓氏文化爱好者,对全省杨氏文化进行发掘梳理,收集到韩国、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等省的家谱资料。目前本省灵宝、固始、光山、罗山、商城、邓州、虞城、偃师、巩义、鲁山、内乡、息县、长葛等县的杨氏谱牒资料在整理中。河南杨氏先后编辑出版了《杨氏文化研究》通讯10期,《历史文化研究(杨氏专辑)4期,《中原寻根·杨》丛书1本,编印《全球董杨童宗亲第十届恳亲大会》纪念专刊,发表了近20篇论文,设立了杨氏网站,目前正为河南杨氏家谱汇录收集资料。
总之,河南是杨氏的重要祖根地、发祥地、向外播迁地,杨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闽台是杨氏的重要创业地、再生地、发达地、回迁地,两岸三地杨氏同根同祖同源。河南杨氏将学百家之长,融中西文化,立足中原,放眼世界,以杨氏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族姓文化的研究与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激发宗亲的血缘、地缘文化认同意识,培育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袁义达主编《中国姓氏群体遗传与人口分布·杨》
谢钧祥著《新编百家姓》,2007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严文选、蔺怀周主编《华阴杨氏简编》
杨布生、彭定国编著《杨姓史话》,200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石小生、候琴主编《河南名胜古迹辞典》,1988年河南人民出版社。
杨清钦主编《二十五史董杨童人物传》,1999年香港闽南人出版有限公司。
杨青主编《中华杨氏通谱》(古代卷),2007年线装书局出版。
高运良主编《杨震与三鱣书堂》,2002年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杨静琦主编《中原姓氏寻根·杨》,2001年香港东方文化出版社。
杨德堂主编《历史文化名城邓州》,2007年作家出版社。
宋光宇著《台湾史》,2007年人民出版社。
连横主编《台湾通史》,2008年九州出版社。
张新斌、金平、崔振俭主编《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2009年人民出版社。
《辞海》缩印本,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固始县志》,1994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灵宝县志,》1992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汉书》东汉班固撰,199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暍,男,汉族,1966年11月20日生,河南邓州人,现任河南省杨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办公地址:郑州纬四路15号院2号楼403室,邮编:450003,电话:0371-65993375,
网址:www.yangshicn.com邮箱:yangye1734@163.com。手机:13733861966。
住址:郑州市惠济区长兴路33号院1号楼9号,邮编:45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