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迁自洪洞,不知何年,始迁之祖亦不详其名讳。各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一日无史,则一文献遗佚而体统紊。族一日无谱,则统绪不明而世系晦。仁人孝子欲尊祖敬宗收族属而一之固,大有赖于谱矣。
吾支谱牒之起,自秋潭公讳时清⑵,始有所记⑶。雍正癸丑⑷,因之创为底稿,至乾隆戊寅⑸、嘉庆丁卯⑹,悉重订之。虽创始继事不同,总之以讳从道者为始祖焉。盖从道之上名字无传,则叙谱断自从道无疑。始祖之子五人,五人之后皆无考。原谱云:又传一世生凤⑺,其世次似未详。凤生九子,九子之名余亦无考,惟第八子名习,习生七子,其第七子名固⑻,固子正,正子嘉通、嘉峯。嘉通之子五人。嘉峯无子,继嘉通之三子以为己子。分□后,徙居安丘县景芝镇,及殁复归葬故里⑼,而其子孙仍反居于其处焉。计其地之相去虽二百余里⑽,而二公之后,实派分缕晰,皎如列眉。故斯谱之叙,又自世祖讳嘉通、嘉峯始。他如六支者,或约举其后曰某某,或明著其后曰某某,以见吾族本支之外尚大有人也。
咸丰辛亥⑾春,共议重叙,乃于增添人丁详注名字之外,悉遵原谱之旧,而不敢忌有所去取。夫亦谓后人之识虑远,不远前人之明察也。
老泉⑿曰:观于谱而孝悌之心油然而生矣。然则斯谱永存,庶几覩(注古字,同睹字)斯谱者,本本原原有以识,阙初生民⒀,之自继继承承,足以维百世,不通之本,其于敬宗收族之谊,不无小补云。
咸丰二年⒁岁次壬子谨书
注释:
⑴此序言为固祖《杨氏族谱》序言之一,从序言中可以看出,固祖《杨氏族谱》至清咸丰时已有五个版本,即“秋潭公所记”、“雍正癸丑底稿”、“乾隆戊寅”本、“嘉庆丁卯”本、“咸丰三年”本。“乾隆戊寅”本应为始镂版,“咸丰三年”本应为二刻本。
⑵秋潭公:杨时清,字秋潭,贡生,寿光孙家庄人。清康熙、乾隆两朝寿邑杨氏名人,清乾隆、嘉庆、民国《寿光县志》皆有其传。
⑶秋潭公是固祖一支《杨氏族谱》创始人,创谱时间是清康熙年间。
⑷雍正癸丑,即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
⑸乾隆戊寅,即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
⑹嘉庆丁卯,即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
⑺“原谱云:又传一世生凤。”这里所说的原谱显然指寿光孙家庄杨氏老谱,是谱为康熙初年,福建布政司经历杨居仁口授,杨澄生少时颖书所记暗匿底稿。杨居仁是杨澄生的三叔祖,为明崇祯至清康熙朝寿邑杨氏知名人物。“又传一世生凤”,即孙家庄老谱所记之句。
⑻明朝后期,寿邑杨氏第七世有“杨氏七公”,自此族分七支,即“表、明、京、木、五、龙、固”,固祖家族为杨氏七公支。京祖是博主之先祖,为杨氏三公支。
⑼归葬事,应指“嘉通公之三子归葬”。故里:联系乾隆本序言,应指寿邑斟灌,即今寿光市斟灌村(古斟灌国都城所在地)。某公“归葬斟灌事”,这应是寿邑杨氏(或者说是安丘景芝镇杨氏)一件大事,值得进一步研究。从谱序看,安丘景芝镇杨氏一族,为“嘉通公三子”之后裔。
据博主所知,现在寿光孙家庄、东浊北,以及东营垦利等很多县、镇、村庄里,有固祖之后,也是一个大族,果真象谱序所言:“本支之外尚大有人也”,他们也有自修之《杨氏族谱》,不知与这部《杨氏族谱》是不是同一部?博主主观判断不是一部,那些族谱很可能是嘉通公其他嗣子居住在寿邑的后裔之谱。如果能将固祖派下《杨氏族谱》奉于一处敬览之,当是一件幸事。
⑽指:自安丘景芝镇至寿光斟灌故城距离约二百余里。
⑾咸丰辛亥,即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共议修谱,至咸丰三年付梓,是谱历时三年修成。
⑿老泉:宋苏轼自号。亦有以为苏洵别号者,实误。参阅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一.老泉为子瞻号》。
⒀见《诗·大雅·生民》:“阙初生民,时维姜嫄。”
⒁咸丰二年,即公元18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