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凤凰所建祠堂分为两类,一类是民众集资修建,用以纪念出身于当地为官并有建树的人物,如分布在县城的傅公祠、王公祠、节孝祠等。另一类则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其祖先而立,如陈氏宗祠、田氏宗祠、唐氏宗祠等。其用途均为纪念、祭祀、议事、娱乐场所,这类祠堂建筑的特点是:平面布局多属四合院形式,其建筑的规模大小,是根据族人繁衍人口及权势、财势大小来决定。
凤凰在明清时为大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官商富绅云集此地,统治者们政治策略上,采取“以夷治夷,以苗治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政策,仅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县城就有祠堂庙宇达58座之多(另亭台楼阁17座)。

杨家祠堂就是其中祠堂之一,它位于凤凰古城沱江镇北边街,史家弄入口处,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率族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而建。凤凰厅是“苗疆咽喉”的“靖边”重镇,县城则变成所谓“六千居民八千兵”的屯边要塞。由于杨芳兵权在握,地位显赫。尽管官任三品,但统辖部队镇守一方,从祠堂的地理位置上便可见一斑,它是众多早期祠堂、庙宇中唯一一座位于城内的祠堂。虽其建筑不如寺庙宏大,装饰亦不如寺庙华丽,然杨姓为名门旺族,祠堂建筑的规模并不比一般寺庙逊色,整体建筑呈不规则长方形,由高大的门楼、戏台、厢房、及正殿、天井构成,占地800平方米,过门楼为戏台,楼台式,木质结构,楼台翅阁飞檐,相传凤凰城中的杨姓均为大宋杨门宗烈的后代,两边壁画栩栩如生。

戏台两边有耳房、后台,专供演出者化妆休息。戏台卷棚盘龙结凤、渗门、雀替、台柱精雕细刻,镂空技艺卓绝,飞檐阳刻技艺高超,且一幅画钩沉一段绝妙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戏台前为占地40平方米的小天井,铺满红砂条石,周边厢房均为二层,为达官贵人家属看戏之处,唱戏之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盛极一时;拾三步台阶进正殿,长方形天井鹅卵石铺地,极为讲究,为杨氏宗族祭祠、议事之场所,看烟缭绕,庄重神秘,令人望而生畏。天井周围一楼为回廊,二楼厢房同戏台厢房相通,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整体建筑除传统的柱挂结构、坡屋面外,由于明朝中期,宗教的传入及外来文化的侵入,形成了中国西南山城重镇最具特色的建筑典范。历经岁月沧桑,该祠堂曾作为工厂、办公、民宅等用途,尽管维修前历史痕迹显现,但祠堂文化风韵犹存。2001年3月县人民政府拨专款50万对其进行修葺,同年对外开放,现为湘西自治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展现源远流长的楚巫文化和巫傩文化交融形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土著文化,现将祠堂正殿前大天井四周的回廊内,开辟数厅:一厅:文房四宝;二厅:反映占全县总人口62%的大族苗族生活习俗之各类饰品,包括凤寇、项圈、手镯等及雕花滴水床;六厅:演示工艺奇葩腊染、扎染流程;七厅:现场演示苗家织布、花带编织等制作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