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族是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杨家,正在寻找始祖杨伦来自何方以及后几代的名讳。
查《明史》及其它明代史料,大致锁定宣化杨氏,宣府总兵、昌平侯杨洪侄“能,字文敬。沈毅善骑射。从洪屡立功,为开平卫指挥使,进都指挥佥事。景泰元年进同知,充游击将军,沿边巡徼。寇犯蔚州,畏不进,复与纪广御寇野狐岭,败伤右膝,为御史张昊所劾。宥之。寻命与石彪各统精兵三千,训练备调遣。再加都督佥事,累进左副总兵,协守宣府。巡抚李秉劾其贪惰,弗问。五年召还,总神机营。天顺初,以左都督为宣府总兵官,与石彪破寇磨儿山,封武强伯。也先已死,孛来继兴,能欲约兀良哈共袭劫之,与以信炮。兵部劾其非计。帝以能志在灭贼,置不罪。寇犯宣府,能失利,复为兵部所劾,帝亦宥之。是年卒。无子,弟伦袭羽林指挥使。”
在山西代县忠武祠杨家将族谱中有我族始祖杨伦的名讳,因此猜测伦祖可能是河北宣化明朝杨家将的后人即宣府总兵官昌平侯杨洪的侄子。查《赤城县志》,昌平侯杨洪、武强伯杨能的墓均在赤城。据此推测,杨能父杨淋墓肯定也在赤城,其弟羽林右卫指挥使授昭勇将军杨伦墓也应在赤城,但是据查没有记载,杨洪家族墓地也没有。
查《大明会要》,怀庆府调宣府开平卫龙门守御千户所,二者关系是互调卫所。联系怀庆府和宣府开平卫龙门守御千户所之间的关系,大胆猜测杨伦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姓名待查)袭职龙门所(明朝袭职应袭原职,杨伦袭兄杨能职,则伦祖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应袭武强伯杨能最早的职务——开平卫所镇抚),职务不会高过第二代武德将军(正千户)杨璹,很可能是百户或镇抚之类的低级军官。由于《赤城县志》所载的原因即"案北中三路志于各守城堡官止列官职不详姓名,所谓武人不知题名碑版为何物,故后多无传者是也"和内地(如河南都司)卫所资料极少的原因,目前不能获知姓名。
大约在1500年前后,当黄河大堤重新修复后(弘治七年1494),经大水后的怀庆府武陟县西陶镇(北距沁河4里、南距黄河10多里,可能是怀庆卫左千户所所在地)的黄河滩涂成为良田,但是因大水迫使原当地人早已逃离,造成当地人烟稀少、土地闲置。
最近在《河内县志》(怀庆府府治即在河内县,现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县级市)查到:杨洪的五世孙杨镗在明朝正德庚辰年(1520)任怀庆卫千户并考中武举。杨洪—杨俊、杨杰—杨珍、杨玺——杨继宗、杨继隆、杨继恩、杨继聪——杨镗、杨钺。杨镗后任宣府参将、1569年镇边城副总兵,杨洪到杨镗正好是明朝杨家将五代镇守边关。怀庆卫有左右前后千户所四个、百户所四十个。从他任怀庆卫千户这一事实,猜测可能是杨镗与在龙门所袭职的伦祖的第三代或第四代作为军藉或官藉随河南班军轮换到怀庆卫军屯并定居下来,后将伦祖墓迁至武陟县西陶镇。可能是作为下级军官因此未记载,故没和老大杨镗一支在河内县军屯,祖坟也没在河内县,而在武陟县西陶镇。后来杨镗考中武举,举家离开怀庆府到北京。杨伦这一支就留在了怀庆府,这基本上与宣化杨家联系起来。
《河内县志》记载,杨嗣修,万历丁未三十五年(1607)进士第3甲88名,字景欧,授行人迁户部主事,升登州副使迁神木参政,寻山西按察使迁榆林道,以右佥都御史抚宁夏,享年81岁。子挺生,1570隆庆4年庚午科举人,桂林推官;侄蕃生,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第3甲30名,任山西井陉道;侄孙杨运昌,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第3甲143名,任工部右侍郎。三代三进士,为怀庆府之少见,家族应为明末清初河内县、乃至怀庆府之大族名家。
我族家谱中的昌字辈为大概1620年以后生,其中清初顺治3年1446年的进士、工部右侍郎杨运昌,其弟户部主事杨祚昌撰《游杭纪略》二卷;顺治5年河北魏县知县杨胤昌,《历史上税官人物表》中顺治十二年1655年任的杨应昌,贡生汉军正红旗人;1705年的绍兴知府河内人杨赐昌(家谱为嗣昌),均在我族家谱有载。我族昌字辈,还有应昌、嗣昌(县志上为赐昌)、维昌、启昌、绪昌等。在《河内县志》中发现奕字辈。在乾隆初年有较多的永字辈如杨永朝、永谟、永言、永行、永誉等,有道字辈如杨道障、道揆、道美、道辂等在选举志中以进士、举人、贡生出现。估计应该还有永字辈、道字辈。 家族字辈为杨伦—???—杨来勤、杨纯—杨椽—嗣/思—生—昌—奕—廷—天—鹤—玉—元—学—可—世—宗—喜—......另外还有 杨水、进忠—继—守等字辈还需进一步考证。
据《河内县志》,沁阳西有柏香镇,原城在明崇祯年间由乡宦杨嗣修组织修筑。有乾隆48年柏香镇绅士杨道美呈利人河济民霸水各上宪断案始末节略,说明杨嗣修的后人世居柏香镇。我族始祖杨伦,为思、生、昌、奕、廷字辈后人,祖坟在武陟县西陶镇。
希望共同探讨始祖的来历,查清本族宗源,最终认祖归宗,此乃我杨家之大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