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堂亦称杨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该祠坐落于广珠公路旁边的上佳市,树德堂曾作为乡政府,现为上佳市小学。
商报记者邓荣军陈炳辉/文图
祠堂是封建社会大产物,较早见于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稍后,则见于宋代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秦专君卑丞,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这是祠堂的一词比较详尽的解释,后世封建氏族的宗祠也称为祠堂。
顺德在封建年代以祠堂多而著称。民谚云:“顺德祠堂南海庙”,很早之前各名门望族,大多营造祠堂以祭祀其祖宗,或显示其祖官威。容桂属于富庶之乡,建有大小祠堂约一百多座。建国初期,容桂祠堂悉数归为公有,部分改做学校和工厂,部分改建为民居。
雕梁画栋精雕细刻
树德堂是容桂一间规模较大的祠堂,占地约3000平方米,正面排列三幢,分前、中、后三座,两个天井。大门口用麻石铺设,前面是一块空地(改为学校时作球场用)。大门外两边各有一只石狮子,两侧有石包台及横门。
据杨乃发介绍,祠堂的整座建筑雕梁画栋,精雕细刻,蔚为壮观。第一座为头门,前后都有两个石包台,旁边有两间房,左边房还有木楼,供看管祠堂的人住。再进去是一个大天井,为白麻石砌成,两边各有三条长石板。进入朝厅,是值事们议事办公的地方,旁边有一大平台,四周有石雕栏杆,该台可作为戏台,中座用四条巨大坤甸木作柱,顶起两大排金字架。后有四扇大屏门,造工精巧。后座亦有天井,里面安置各代神位。祠堂全部木料都是坤甸、东荆等上乘材料。祠堂用的大青砖据说是在东莞订造,工程历时四年才完成。
沧桑祠堂变学堂
传说杨氏有个祖先和皇帝的一个妃子交好,皇帝知道后,龙颜大怒,杨氏祖先便携妃子逃到南方。当他们走到广东的时候,有人告密说,杨氏祖先正躲在南雄珠玑巷,皇帝得知消息后,便派人追杀过来,并决定要诛杀珠玑巷百姓。珠玑先民便纷纷逃离家园,大举南迁至珠江三角洲一带及海外,杨氏祖先则逃到了容桂。
树德堂原是一所较小的合族祠,祀奉有杨朱马三姓,曾有两句话:“肥猪赶入簏(音六),瘦马鞭出糟”,只剩下杨姓,因而建了杨氏大宗祠。后座的大神台是南洋出产的珍贵髻鹅木,朝廷闻知,要其进贡上京,乡人即将神台锯去一角,因破损而得以保存,可惜在沦陷时被大天二(土匪)劫去而不知所踪。
杨氏族人在南区亦建有一间祠堂叫圣安堂,规模较小,后亦拆建成为南区小学。解放初,上佳市一带叫容里乡,乡政府设在树德堂。树德堂到1958年改为新地小学,由胡顺发当校长近三十年,直到退休。树德堂经历近五百年的风雨,木料受白蚁侵蚀,有倒坍危险,
树德堂现只存有两只石狮子,寂静地守护在后墙边,向人们诉说着往事的沧桑。
“旗杆夹石”记功名
树德堂的旁边有两座旗杆夹,上面记载了杨氏族人考取“科甲功名”的情况,旗杆夹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所谓旗杆夹是古代为考取功名者树旗帖之用。封建时代,有资格竖旗杆的祠堂及府第的人,想出一条使人们易于知道这祠堂或府第的“科甲功名”之鼎盛的一条妙法来,这便是利用竖在门外、现成的“旗杆夹”的两件夹石,将这祠堂或府第于某年某科中了什么科举、文魁、解元、进士、翰林和状元等,均各镌刻在这两块夹石上。
本来,一般祠堂或府第,有资格竖旗杆的,充其量只能竖一条,即只能有一个旗杆而已,但如果祠堂或府第,它需要给人知道的“科甲功名”实在多,一两块夹石是远远不能写尽的,于是索性多竖几幅或几十幅石夹来,用以刻上其“骄人”的功名了。这样一来,“旗杆夹”的“夹石”,已失去了它原来的用场,———夹紧旗杆,转而变为类似灯笼,高脚拍等一类的东西,成为主人家利用它来宣扬“科甲功名”鼎盛的工具了。
于是后来,凡是某祠堂有资格把姓名勒在“旗杆夹”上的,一律一人立一幅或一个立数幅(如果这人在乡试,殿试均能入闱中取的)旗杆夹,以镌其“科甲功名”。容桂一些“功名”众多的望族,其祠堂门口的“旗杆夹”有多至30多幅的,其原因就在此。
杨乃发(杨氏第28代后人)
树德堂被拆,心疼得直掉泪
香港乡亲杨乃发是杨氏第28代,1929年出生于容桂上佳市,他对树德堂有深厚的感情。
多年来,他不停往返于容桂香港之间。今年清明前一个星期,杨乃发就回来准备祭祖事宜。杨乃发的家离树德堂不是很远,步行只要15分钟,加之是自己家族的宗祠,他不仅对树德堂的掌故和传说了如指掌,其间更承载着许多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
据杨乃发介绍,树德堂原先在一座山脚下,祠堂的对面是居民房。由于树德堂后面就是一座山冈,当时的小孩都喜欢聚集在祠堂的周围玩耍。当年,每逢清明时节,杨氏族人就在树德堂吃饭、分猪肉,祭完祖之后开始唱粤剧,当时场面十分热闹。
杨乃发回忆说,在他9岁的时候,有一次去树德堂看大戏,当天刮起了大风,把台上的旗帜吹得左摇右晃。还有一次,也是天气不好,父亲便不让他去看戏,后来妈妈带着姐姐和妹妹去了祠堂,那一天的风特别大,戏台都被吹倒了,一时间,飞沙走石,妹妹的额头不小心还被石头砸伤了。
解放后,杨乃发回到容桂探亲,这时树德堂已经改成了小学。当时,学校由于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教室的屋顶便会漏水。学校的校长找到杨乃发,问他能不能找一些香港同胞捐点钱修理校舍。杨乃发回到香港以后,立即找人捐钱对学校进行了修缮。
1964年,祠堂的木料由于受白蚁侵蚀,有倒坍危险,树德堂被改建为混凝土结构,建成了课室、办公室及宿舍,也就是现在的上佳市小学。杨乃发回来看到后,心疼得直掉眼泪,但他还是拿出钱来,为学校建设所用。
“看到施工人员把祠堂内的白石打碎了倒掉,觉得很心痛。”杨乃发说,时任上佳市办事处副主任的关林知道杨乃发对树德堂的深厚感情,便叫了一位司机,开车把从树德堂拆下来的两根横梁给杨乃发留作纪念,现在这两根横梁还保存在杨乃发家中的仓库里。
树德堂三宝
4米神台
树德堂内有一个4米长的神台,供奉着8户姓杨的牌位。有人想恭维皇帝,就将神台的消息告诉了皇帝。皇帝知道后,便想得到这个神台,杨家人惊恐万分,最后他们商议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将神台的4个角砍去,然后再镶上去。看到神台后,皇帝决定不要神台。神台也因此躲过一劫。
四不像
四不像是树德堂神台上方2个木柱子上所刻的三角形动物。柱子上雕刻着由狮子、马、猴子、老鼠四种动物组成的一个图案,但这个图案看起来不像这其中的任何一种动物,于是,人们就把它叫做四不像。由于做工精致,深受人们的喜爱。
石狮子
树德堂门前有两只石狮子。一到晚上,狮子极为凶煞,眼如灯笼,口似血盆,龇起利齿,让人不寒而栗。传说树德堂建起来后,两头石狮子对面的村庄经常发生离奇的事情,村子里很多人没病没灾无故而殁。村民惊恐万分,于是请来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过之后对村民说,树德堂有一对大灯笼,每逢喜事,祠堂内点亮灯笼的时候,狮子便会跑出去吃人。
有什么办法可以破解呢?风水先生心生一计,他告诉村民,子夜12时,趁石狮睡觉之时将狮子的牙齿“拔掉”。当晚,村民果然集众而来,用铁锤将狮子的牙齿敲掉了。现在,你可以发现,其中一只狮子,嘴巴下面的一排牙齿已经没了,而下面的牙齿还保留着,另外一只的下巴都缺掉了,据说是由于当时村民拔牙的时候用力过猛,竟然将狮子的下巴给敲掉了。此后,两头狮子就像被驯服的绵羊,村里再也没有发生这种“奇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