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崇州(蜀州)火井塘
杨氏家谱
杨富明撰 辛已春
此版本为国标简体
目录
大事记
先祖移民四川
解放分田地
病饿交加,十一世祖英年早逝
杨门出了第一个学士
二. 综述
杨姓由来
择业
繁衍情况
历代从业
字派
三. 族系
礼芳至十世孙世系图
礼芳十世孙,芳钊三子启龙房世系图
礼芳十世孙,芳钊幼子启坤房世系图
四. 直系血亲和曾祖后傍系血亲
(一) 礼芳十一世孙,贵清妻徐秀英娘家血亲谱图
(二) 礼芳十二世孙,富明妻孙桂英娘家血亲谱图
(三) 礼芳十二世孙,富明妻孙桂英娘家外戚谱图
礼芳十三世孙,富明次子永平妻宋建华娘家血亲谱图
礼芳十三世孙,富明次子永平妻宋建华娘家外戚谱图
故直系血亲谱表
故外戚血亲谱表
五. 家人简介
六. 附录;碑文
后记
一.大事记先祖移民四川 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四川战火连绵不断。最先是从明末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起,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五次入川作战,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清军南下入川围剿张献忠部,张被中箭身亡,大西政权覆灭。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张献忠部将卢名臣,刘文秀率部返川的反围剿,以及南明将领内部之间的互相争夺撕杀。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吴三桂反清占据四川,至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叛军始被清军消灭。至今在民间尚流传“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说法。 战乱、大饥的尸横遍野,瘟疫将接踵而至,又死了许多人。据史籍记载;清顺治五年,瘟疫流行,有“大头疫,头发肿赤,大几如斗”;有“马眼睛,双目黄大,森然挺露”;有“马蹄疫,自膝自胫,青肿如一,状似马蹄”。三病中者不救。同时天灾也是连年。清顺治初年,大旱、大饥、大疫席卷四川,“饥饿频仍,苍溪似洪荒之地”,次年连遭“大旱、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万分之一”。川西平原“饥民大逃亡,百里无烟,都江堰淤废”,“……赤地千里,人相食”。川南眉州,峨眉等地“大荒,饿死者无计数”。川东的长寿、綦江、巴县、开县、潼川等也在清顺治初年大旱。 战乱、瘟疫、天灾三者并存,造成人口锐减。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由广元入蜀赴任巡抚的张得地“沿途瞻望,举目荆榛,一,二子遗,鹑菜色”。“在四川境内数十里,绝无烟爨,迨至郡邑,居民多者不过数十户;……及抵村镇,止茅屋数间,穷赤数人而已”。成都“举城尽为瓦砾,公署久鞠为茂草矣”。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军入成都时尚有“残民千家”,到了康熙三年仅剩残民“数百家”,崇庆州在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仅有“一百三十三丁”。新津县“土著仅余数姓,然皆外逃,匿迹洪雅”。郫县,邛州“……连年兵灾疫病,人口严重流失,庐舍成墟”。川东、川南、川中“民无遗类,地尽抛荒”。 清代初期朝廷对四川人丁稀少实行大规模移民,即历史上有名的“移民填四川”,“湖广填四川”。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玄烨颁布《入籍四川例》和《垦荒令》;“凡流寓情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移民垦荒三、五年内免交赋税”。这一措施对入川移民对土地占垦殖的所有权,效果十分显著,入川之人络绎不绝。清光绪《大邑乡土志.户口》载;清初“全资两湖、江西、两广、山陕之人来邑垦荒生聚,麻城人较多,江西、山陕次之,两广又次之”。 先祖礼芳公原籍山西天全州人氏,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2年),响应清朝廷号召,越秦岭,来到四川崇庆州治西外火井塘择业定居。勤奋开拓,安居乐业,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被后世子孙尊为清代始祖。(二)解放分田地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大邑县解放。 一九五零年二月十二日,乡里发生土匪叛乱,旋被平息。接着,先后开展征粮工作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四大”运动。 一九五零年十二月中旬,川西区土改工作团第二分团来到安仁乡领导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在划定阶级成份中,本家划定为贫农成份,分得水田四亩八分,瓦房二间,以及部分农家具。(三)病饿交加,十一世祖英年早逝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各地掀起了“大跃进”高潮,十月,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一大二公”,取消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大办公共食堂,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顷错误在各条战线严重地泛滥开来,在农村造成耕地荒芜,生产下降。生活上实行低标准,四种疾病(水肿、消瘦、子宫脱垂、停经)随之发生,人口减少的恶果。一九六零年,是“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死人最多的一年。十一世祖贵清正直中年,病饿交加,面黄浮肿,因是军属,于是年冬优待住进安仁公社医院,终因严重缺乏营养,不幸早逝,享年四十七岁。同年,贵清长女彩蓉早逝时年仅二十九岁,贵清子富明的岳父孙长炳和岳母张氏也相继早逝。一九六一年初贵清子富明的妻弟也早逝,年仅十三岁。 一九六一年六月,公共食堂撤消,之后又下放公社体制,但物资严重短缺,政府遂发行各种票证,以维持人们最低生活需要,生活仍较困难。城镇粮食供应票证有:大米票、面粉票、粗粮票、细粮票、粮券,代粮券、饭票,搭伙证等。食用油供应有:清油票、猪油票等。城乡副食品供应有:肉票、蛋票、酒票、糖票等。城乡日用工业品有:布票、棉花票、棉絮票、棉线票、毛线票、煤油票、肥皂票,煤票等。制发票的有:国家、省、市、地、县、公社、甚至大队,生产队各级各部门。直到一九八三年始陆续取消,到一九九零年才全部取消,全家生活上得到温饱。(四)杨门出了第一个学士 杨氏历世祖人皆以农为业,因家贫无一人入士或在外为宦。十二世孙富明,始有初中文化,一九六零年二月应征入伍,一九六五年一月退伍转业到地方工作,教子发奋读书,长子永彬,不负父望,勤奋学习,品学兼优,一九八六年高中毕业后,即考入西南交通大学管理工程系就读,于一九九零年七月毕业,获学士学位,成为杨氏历世的第一个有学位的人。其妻陈芝妮于一九九六年七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科。二.综述杨姓由来 相传,杨姓为晋唐叔之支裔,食邑于杨,因以为氏。周代,有一诸侯国名杨,春秋时并于晋,为羊舌氏邑。《左传.襄二十九年》载;“卢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杨,石经初刻作“杨”。汉於此置杨县,属河东郡。故址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 杨姓在全国姓氏中属第六大姓。择业四川 明末清初,四川经几十年战乱及瘟疫流行与天灾相间,人口锐减,田地大片荒芜,天府之国的川西平原“饥民大逃亡,百里无烟爨,都江堰淤废”。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颁布《入籍四川例》和《垦荒令》,鼓励移民入川。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先租礼芳公为求生存、发展,响应朝廷号召,举家背井离乡,从原籍山西天全州出发,经陕西旱路南下沿蜀道越秦岭进入四川。到四川后,沿途举目荆榛,芒芒荒芜,偶遇庐舍,已成瓦砾,数十里内,绝无烟爨。经艰难碴勘,终于选定崇庆州(民国二年改为县)西门外朱氏街火井塘落业。于此修造茅屋,垦荒造田,艰苦创业,繁衍后代,被后人尊为始祖。始祖礼芳配叶氏,下有一子,名清禄,配何氏,遂移居朱氏街附近之谯家林,后何氏又移居黄土坎。清禄有子四,名万琦、万盖、万伸、万进,万琦配杨氏,移居李祠堂,后杨氏又移居黄经楼下。万琦下有九子,人丁兴旺,产业甚多,订立字派,以传后世。四世祖以后历世祖宗,遵循字派对子孙命名,至今不乱,多数后孙都立有家谱,记载历世祖人名讳、称谓,被视为传家之宝,以传后世。 民国八年(1919年),十世祖启坤因家贫为求生存,来到大邑县安仁镇场东的郑姓人家帮工当长年。民国十年(1921)遂携妻石氏,长子贵云,次子贵清等举家迁来响台山,租郑姓草屋三间和田地耕种兼帮人维生,闲时做挑脚小生意油贩子。后两子先后分别娶妻分居,长子贵云与妻董氏、李氏仍居老屋;次子贵清与妻徐氏租另一郑姓横向瓦房二间居住,佃郑姓、刘姓水田七亩二分耕种,闲时帮人兼做小生意。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大邑解放后,一九五一年初土地改革中划定为贫农成份,分得瓦房二间,水田四亩八分以及部分农具、家具等物件。贵清公去世后,其妻徐氏带领子女于一九七一年拆除居住的二间旧瓦房,移址新修瓦房五间和草房一间,添置农具家具。一九八三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得经营水田四亩六分、地四分。 一九八五年冬,十二世孙富明携妻孙桂英、母亲徐氏、长子永彬、次子永平全家迁移到大邑县城居住,一九八八年遂将家中老屋出售。先后住县委大院公房,城西金鸡酒厂八五车间公房。一九八九年集资入住华强街四号县计委终合楼三单元三楼二号,面积132平方米。一九九七年,长子永彬出资购晋原镇东壕沟街南段金狮楼、雄狮楼营业房二处,面积145平方米;车库一间20方米;又购长春路南段商住楼三间共三层,面积350平方米。一九九八年春,华强街四号房由次子永平居住,富明夫妇移居长子永彬购置的长春路南段商住楼三楼。长子永彬因在成都工作,居住成都市百寿路5号自有房65平方米。繁衍情况 始祖礼芳公自康熙三十年(1691年)来川择业,适逢清朝政局稳定,国泰民安,即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外省入籍的移民与四川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逐渐交融;从各自家乡带来了生产经验与技术,与当地居民生产经验和技术的交流,提高了生产技能,丰富了生产经验;不同省籍移民之间,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通婚,促进了人口繁衍的优化。自始祖礼芳公择业以来至今三百一十年,本族已繁衍至十五世,本家繁衍至十四世。分布在择业的崇庆县西外火井塘及周边和乡城、大邑三县地的数十个乡镇。据三世祖万琦后世支谱载(女未载谱);始祖公礼芳、母叶氏名下一子单传;二世祖公清禄母何氏名下四子四大房传;三世祖公万琦母杨氏名下九子九大房传;鼻祖公登科母张氏名下十三子十三房传;远祖公杨珩母高氏名下四子传;天祖公林盛母齐氏名下四子三传;烈祖公秉忠母侯氏名下一子单传;太祖公庭英母殷、刘、蔡氏名下三子传;高祖公芳钊母程、江氏名下四子传;曾租公启坤母石氏名下二子传;祖考贵清妣徐氏名下一子三女;到了父亲富明母亲孙桂英名下二子;长兄永彬妻陈芝妮名下;二弟永平妻宋建华名下一女。不断繁衍、分支,曾伯祖启龙名下已繁衍传至第十五代孙。我曾祖启坤名下已繁衍传至第十四代孙。历代祖宗谨遵祖训,后人以字派取名字班辈,分支列簿,追溯祖源,代代相传,子孙兴旺,流传至今,兴盛不灭。历代从业 始祖公礼芳母叶氏举家背井离乡入籍四川崇庆州西门外火井塘定居后,眼见“赤地千里,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数十里无烟爨”,乃搭建茅屋,开垦荒地,以农耕维生。此后,历代祖宗,皆沿袭农业,唯六世伯祖秉纯出家修行为僧,法号净明。至十世曾祖启坤时,兼贩卖菜油,其次子贵清也兼用推鸡公车贩运棉纱、土产,解放后,土改分得土地,便只务农。贵清之子富明自幼读书,十八岁应征入伍当兵五年,后转业贵州省罗甸县城关供销社、县供销社、县财贸办公室从商九年,一九七三年十二月调回大邑县分配在县计委工作至退休。其妻孙桂英自幼读书,成人后务农,一九八五年冬到金鸡酒厂做工当工人,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年满退休养老。富明长子永彬、妻陈芝妮均自幼读书至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市从事金融证券工作;次子永平自幼读书,十六岁从事汽车驾驶员工作,一九九四年后自谋经商,其妻宋建华自幼读书到中专毕业,后从事医务工作。字派 现行字派系三世祖万奇公时制订,为五言诗句,后世子孙皆遵字派对子女命名,至今未乱,兹录如下:
礼 清 万 登 珩
林 秉 庭 芳 启
贵 富 永 远 长
久 传 百 世 亨
三. 族 系
礼芳 至 十世孙世系图
礼 始
芳 租
叶
氏
|
清 二
禄 世
何 祖
氏
|
万 万 万 万 三
进 伸 盖 琦 世
谢 杨 李 杨 祖
万
琦
|
登 登 登 登 登 登 登 登 登 四
阶 学 高 朋 朝 龙 选 礼 科 世
陈 曾 董 李 张 高 韩 汪 张 鼻
氏 氏 氏 氏 氏 氏 氏 氏 氏 祖
登
科
|
珩 珩 珩 珩 珩 珩 珩 珩 珩 珩 珩 珩 杨 五
煮 相 当 宣 伟 藻 茂 桂 楷 芮 森 华 珩 世
杨 胥 张 姚 宋 张 钟 牟 杨 骆 高 远
氏 氏 氏 氏 氏 氏 氏 氏 氏 氏 氏 祖
杨
珩
|
林 林 林 林 六
成 大 秀 盛 世
杨常 陈 黄 齐 天
氏 氏 氏 氏 祖
林
盛
|
秉 僧秉 秉 秉 七
原 上纯 厚 忠 世
韩 净何 孙 侯 烈
氏 下氏 氏 氏 祖
明乏
世
秉
忠
|
庭 八
英 世
殷刘蔡
氏
|
三子 次子 长子 九
芳 芳 芳 世
钊 华 寿 高
江程 姚 易骆 祖
氏 氏 氏
芳
钊
|
幼子 三子 次子 长子 十
启 启 启 启 世
坤 龙 贵 超 曾
石 韩 李胥倪 祖
氏 氏 氏
礼芳十世孙,芳钊三子启龙房世系图
启
龙
|
幺女 三女 二女 长女 次子 长子 十
适主 适主 适主 适主 贵 贵 一
石 张 孙 程 鑫 云 世
著 龙 用 董李 汤 伯
军 贵 川 氏 氏 祖
| |
次女 继子抚 独子
婿 富 异 富 十
李杨 顺 姓 林 二
梁 岳齐子 马 世
山氏 氏 入 氏
继
富 富
顺 林
| |
幼子 次子 长子 继子
永 永 永 永 抚 十
建 康 臻 清 异 三
李 杜 陈 胡 姓 世
法 文 学 文 子
玉 珍 芳 英 入
| | | | 继
独女 独女 幺女 四女 二女 长女 次子长女
春 婿 婿 婿 婿 婿 杨 婿
苗 王晓 黄翠 王翠 黄翠 刘翠 彬 春
强红 元碧 昌美 佰红 继霞 香
良 全 孝 凤
| | | | |
独子 独子 独女 独子 独女
王 黄 王 黄 刘
伟 威 蒙 涛 春
东 媚
李
梁杨
山氏
幼子 次女 长女
媳李 婿李 婿李
安成 刘桂 李青淑
已云 君琼 跃青英
英 祥 青
次女 长女 独女 幼女 次女 长女
婿李 李 婿刘 媳李 婿李 媳李
辛 秀 吴 离
国凤 燕 云 刚 梁 婚强
伟 友
独子 独子
辛 李
然 忠
(三) 礼芳十世孙,芳钊幼子启坤房世系图
启
坤
|
次子 长子 十
贵 贵 一
清 云 世
徐 李董 租
氏 氏
| |
幺女 二女 长女 独子 独子 十
素 俊 彩 富 富 二
芳 明 蓉 明 元 世
适主 适主 适主
周 陈 杨 孙 戴
水 志 德 桂 淑
生 云 山 英 君
素 俊 彩 富 富
芳 明 蓉 明 元
| | | | |
独子 独女 幼子 次子 长子 独女 次子 长子 独子
周 陈 陈 陈 陈 杨 永 永 永 十
晓 大 二 平 彬 树 三
进 琼 勇 勇 刚 姐 世
王 适主 郑 张 张 适主 宋 陈 罗
秀 张 素 凤 庞 建 亚
华 正 琼 琼 琳 仁 华 珍
文 堂
| | | | | | |
独女 独子 独子 独子 独子 次女长女 独女 独子
张 陈 陈 陈 庞 庞 棣 远 十
义 郑 豪 琨 燕 彬 媚 洪 四
林 世
四. 直系血亲和曾祖后旁系血亲
礼芳十一世孙贵清妻徐秀英娘家血亲谱图
徐
孔玉
氏兴
|
幼女 次女 长女 独子
婿徐 婿陈 婿何 徐
杨秀 陈 不解
贵英 知放
清 下前
落当
| | | 兵
幺女 次女 长女 独子 独女 次子 长子
婿杨 婿杨 婿杨 妻杨 婿陈 何 何
周素 陈俊 杨彩 孙富 冯 文 文
水芳 志明 德蓉 桂明 志 德
生 云 山 英
(二) 礼芳十二世孙富明妻孙桂英娘家血亲谱图
孙
魏玉
氏树
|
幺女 长女 幼子 次子 长子
婿孙 婿孙 孙 孙 孙
寇惠 彭淑 叶长 袁长 张长
金英 福群 氏恩 氏柱 氏炳
成 康
长
炳
|
幼女 长女
婿孙 婿孙
李桂 杨桂
志蓉 富英
全 明
| |
次子 长女 次子 长子
李 李 妻杨 妻杨
放 涛 宋永 永
建平 彬
华
|
独女
杨
棣
媚
长
柱
长子 次女
妻孙 婿孙
岳发 肖桂
俊火 真琴
英 漫
| |
长子 次子 三子 独女 长女 次女
妻孙 妻孙 妻孙 婿孙 婿肖 肖
曲齐 李齐 肖齐 田明 汤柳 静
燕忠 玉成 春全 武英 三
君 芬 莲
| | | | |
独女 独子 独子 独子 独子
孙 孙 孙 田 汤
桃 浩 肖 路 浩
红
孙 孙
长 淑
恩 群
| |
独女 长女 次女 三女 长子 四女 次子
婿孙 婿彭 婿彭 婿 彭 妻彭 婿彭 妻彭
张桂 胥秀 何素刘李素 周启 董素 启
玉华 茂珍 为维文 华 燕树 英 清
祥 清 良强
| | | | | |
长女 次子 独女 长子 次女 独女 独女 独女
婿胥媳胥 何 李 刘 彭 董 彭
梁建黄开 庭 重
红英莲贵 静 贵 彭 莉 阳
强
| |
独子 独女
(三) 礼芳十二世孙富明妻孙桂英娘家外戚谱图
张
杨彩
氏芳
|
次子 长子 次女 长女 幼女
妻张 妻 张 婿张 婿张 婿张
刘玉 王李得 赵 董 孙素
玉顺 氏 顺 长华
珍 炳
| | | | |
继女 继子 次子 长子 长女 长子 次子 独子 次女 长女
婿张 妻张 妻张 妻张 妻赵 妻赵 妻赵 妻董 婿孙 婿孙
水 火 金 平 水 张光 李桂 杨桂
平 平 蓉 安 清 玉永 志蓉 富英
华 全 明
礼芳十二世孙富明长子永平妻宋建华娘家血亲谱图
宋
李海
氏云
|
长女 次子
婿宋 妻宋
刘玉 白光
启英 玉禄
彬 芳
| |
幼女 三女 次女 长女 独子 次女 长女 独子
婿刘 婿刘 婿刘 婿刘 妻刘 婿宋 婿宋 妻宋
周洪 余晓 孙惠 陈惠 周学 杨建 杨建 傅元
子霞 光亚 文芳 建明 叔昌 永华 洪兰 玉清
贤 全 德 民 玉 平 良 英
| | | | | | | |
独子 独子 独子 独子 独子 独女 独子 独女
周 余 孙 陈 刘 杨 杨 宋
晓 棣
东 龙 锐 平 林 媚 强 露
幼女 次女 长子
婿宋 婿宋 媳宋
陈桂 熊群 刘自
文英 多英 惠修
坡 辉 茹
| | |
独女 独女 次子 长子 独女
婿陈 婿熊 妻熊 婿熊 婿宋
曹莉 王海 唐海 曾海 赵玉
仲君 松霞 水卫 惠祥 福芬
昆 蓉 全
| | | | |
独女 独子 独子 独子 次子 长子
陈 王 熊 熊 媳赵 媳赵
霞 嘉 王德 廖德
锐 俊 玉忠 检祥
英
| |
独子 独女
赵 赵
明 超
(四) 礼芳十二世孙富明长子永平妻宋建华娘家外戚谱图
白
杨自
氏国
|
幼子 三子 次子 长子
妻白 妻白 妻白 妻白
段春 段春 陈根 陈自
春民 群庭 素凡 玉良
蓉 英 芳 芬
| | | |
独子 次女 长女 独子 独女 四子 三子 次子 长子
妻白 婿白 婿白 妻白 婿白 白 媳白 媳白 妻白
晓 晓 郑晓 廖治 朱玉 过 雷玉 陈玉 李茂
兵 琴 琼 洪平 建珍 继 春堂 林 俊全
鸣 文 改 华 红 芳
| | | 姓 | | |
独女 独子 独子 龙 独子 独女 独女
郑 廖 朱 明 白 白 白
云 云 雪 晓
磊 民 川 平 燕
幼女 次女 长女
婿白 婿白 婿白
兰素 王金 宋玉
建芳 海兰 光芳
华 云 禄
| | |
独女 次女 长女 三子 次子 长子 次女 长女 独子
婿兰 婿王 婿王 妻王 妻王 妻王 婿宋 婿宋 妻宋
王贵 王春 黄巨 周巨 安巨 杨建 杨建 傅元
熙 春明 继华 云灵 木文 建荣 永华 洪兰 玉清
卯 英 华 兰 平 良 英
| | | | | | | | |
独女 独女 独子 独子 独子 独女 独女 独子 独女
兰 王 王 王 王 王 杨 杨 宋
熙 晓 暗 安 晏 棣 强 露
霞 明 勇 伟 英 媚
(八)故直系血亲谱表
故始 祖考
妣杨礼芳叶氏
裔孙永彬
平
故二世祖考
妣杨清禄何氏
裔孙永彬
平
故三世祖考
妣杨万琦杨氏
裔孙永彬
平
故鼻 祖考
妣杨登科张氏
耳孙永彬
平
故远 祖考
妣杨 珩高氏
云孙永彬
平
故天 祖考
妣杨林盛齐氏
祁孙永彬
平
故烈 祖考
妣杨秉忠侯氏
孙永彬
平
故太 祖考
妣杨庭英殷
刘
蔡氏
菜孙永彬
平
故高 祖考
妣杨芳钊程
江氏
玄孙永彬
平
故曾 祖考
妣杨启坤石氏
曾孙永彬
平
故 祖考
妣杨贵清徐氏
孙 永彬
平
故伯 祖考
妣杨贵云董
李氏
侄孙永彬
平
故 伯考
妣杨富元侄男永彬
平
故 伯考
妣杨富林马氏
侄男永彬
平
故 伯考
妣杨富顺岳
齐氏
侄男永彬
平
故外戚血亲谱表
故外曾祖考
妣徐玉兴
孔氏外曾孙永彬
平
故外曾祖考
妣孙玉树
魏氏外曾孙永彬
平
故外曾祖考
妣张彩芳
杨氏外曾孙永彬
平
故外 祖考
妣孙长炳
张氏外孙 永彬
平
故叔外祖考
妣孙长恩外侄孙永彬
平
故外叔祖考
妣孙长柱
袁氏外侄孙永彬
平
故外姑祖考
妣彭福康外侄孙永彬
平
故外姑祖考
妣寇金成
孙惠英外侄孙永彬
平
故 姑考
妣杨德山
彩蓉内侄男永彬
平
故 姑考
妣陈志云内侄男永彬
平
故岳 祖考
妣宋海云
李氏孙女婿永平
孙女 建华
故 岳考
妣白玉珍婿 永平
女 建华
故伯 岳考
妣宋光福内侄婿永平
女建华
故 姑考
妣宋玉英内侄婿永平
女建华
故外岳祖考
妣白自强
杨氏外孙婿永平
孙女建华
故 舅考
妣白自良外侄婿永平
女建华
五. 家人简介 杨启坤。礼方十世孙,芳钊幼子(排行第四 ),族人孙辈尊称幺老爷。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崇庆州西门外火井塘出生,生肖属龙。自幼随父母农耕,兼作行商小生意(贩运菜油 )。民国八年(1919年),因家贫来到大邑县安仁镇场东外响台山郑姓家当长工帮人 。 民国十年(1921年),携妻石氏、长子贵云、次子贵清举家迁响台山,租郑姓草房三间和田地耕种维生。启坤晚年闲居,体材富态、须发全白,胡须过胸,世人尊称幺福爷。民国十二年(1925年),妻石氏病故,安葬于响台山边。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川西霍乱流行,遂染病身亡,享年六十七岁,安葬于崇庆县西门外火井塘杨氏祖茔。 杨贵清。又名杨青云,礼芳十一世孙,启坤次子。生于民国二年(1913年,癸丑)农历三月十三日,生肖属牛,崇庆县西门外火井塘出生。幼年随父母及兄举家迁大邑县安仁镇场东响台山,后娶妻与兄分家,兄居原佃郑姓房屋,贵清与妻徐氏租另一郑姓横向瓦房二间安家,佃郑、刘二姓田七亩二分耕种,闲时帮人兼做小生意(推鸡公车贩卖农土产品、棉纱)。一身谨小慎危,勤劳本份,节俭持家,好施助人,孝敬父母,深受邻里赞许。“三年困难”中,因生活吃低标准得了水肿病,病饿交加,于一九六零年冬在安仁公社医院逝世,享年四十七岁,安葬于大邑县安仁镇场东的响台山坡。 徐秀英。礼芳十一世孙媳,贵清之妻。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庚戊)农历正月十七日,生肖属犬,崇庆州道鸣场出生。婚后生一子名富明,女三,名素芳、俊明、彩蓉。一生随夫务农,闲时帮人。勤劳贤淑,家虽贫困,仍乐于助人。一九六零年丈夫去世后,独撑抚养子女,艰难地度过“三年困难”。一九七一年折除老屋移地新修瓦房五间,添置农具家具。一九八五年冬,同子媳及孙迁到大邑县城居住,随子生活。一九八八年在雾中山开化寺皈依佛门、法号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三日(农历九月十七日)因病在大邑县人民医院逝世,享年八十一岁,安葬于大邑县安仁镇场东的响台山南坡,与夫贵清(衣冠冢)合墓。 杨富明。小名明福,字愚,号南亭居。礼芳十二世孙,贵清独子。生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辛己)农历四月十五日(公历5月10日)午时,大邑县安仁镇场东响台山出生,生肖属蛇。一九五八年初中肆业后到安仁红专学校半农半读,一九六零年二月在本县应征入伍,编入46军137师410团,驻地吉林市,先后任战士,军需给养员。一九六一年受沈阳军区记三等功一次。一九六一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五年一月退伍转业到贵州省罗甸县工作,先后任城关区供销社出纳员、记账员、副主任、县监委监察员、县革委财贸办公室干事。一九七三年十二月调回大邑县计划委员会任干事,次年下派团结公社任党委副书记一年,后又回县计委先后任科长,一九九八年六月任县计委调研员。晚年爱好佛学、书法、字画收藏。 孙桂英。礼芳十二世孙媳,富明之妻。生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癸未)农历冬月二十八日(公历12月24日)晨时,生肖属羊,崇庆县太平场孙巷子出生。中共党员,初中文化,三年困难中,父母先后逝世,留下叁岁的小妹由桂英务农抚养。一九六三年五月与在役的富明结婚,一九六八年移居夫家务农,任生产队会计、大队贫协干部。下生二子,长子永彬、次子永平。一九八五年冬,携婆母、儿子迁居大邑县城随夫生活,同年十二月到金鸡酒厂当工人,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年满退休。一生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孝敬婆母,信佛拜佛,好施济人。 杨永彬。礼芳十三世孙,富明长子。生于一九六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干支纪年丁未)亥时,生肖属羊,大邑县安仁镇场东响台山出生。一九九零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管理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 ,在北京大学金融投资研究生班毕业,后在成都市从事金融证券工作。 杨永平。礼芳十三世孙,富明次子,生于一九七零年一月二十六日(己酉年农历腊月十九日),晨时,生肖属鸡,安仁镇场东响台山生,初中毕业后,从事汽车驾驶员工作,一九九五年后经商。 宋建华。礼芳十三世孙媳,永平之妻,出生地大邑县蔡场乡。生于一九七一年十月八日(农历八月二十日,干支纪年辛亥)晨时,生肖属猪。一九九三年毕业于成都护士学校,后在大邑县人民医院从事医务工作。下生一女名棣媚。 杨彩蓉。礼芳十二世孙女,贵清长女。生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干支纪年辛未)农历正月 日,大邑县安仁镇场东响台山出生,生肖属羊。成人后嫁崇庆县嫁东关场北杨德山,“三年困难”中,因生活吃低标准,病饿交加,于一九六零年初病逝,享年二十九岁。安葬于东关场北山坡上。 杨俊明。礼芳十二世孙女,贵清次女。生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干支纪年甲申)农历八月二十六日(公历十月十二日)酉时,生肖属猴,安仁镇场东响台山出生。成人后嫁崇庆县中和乡九村三队陈志云。后随长子陈刚住崇庆县城内。 杨素芳。礼芳十二世孙女,贵清幺女。生于一九五四年一月三日(农历癸已年冬月二十九日)亥时,生肖属蛇。安仁镇场东响台山出生,成人后嫁唐场镇九村三队周水生,务农。 杨棣媚,礼芳十四世孙女,永平之女。生于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九日(甲戊年农历五月十一日)亥时。生肖属狗。大邑县城出生,尚幼。
六. 附录:碑文 杨姓祖茔位于崇庆州西外(朱氏街)火井塘的大坟园、泉水河的杨家桥两地。大坟园为六世祖林字派以上祖茔,墓碑已无一存;杨家桥为七世祖秉字派及后人墓地。七世祖杨秉忠及妻侯氏合墓碑仅存上半截;十世(伯)祖杨启龙及妻韩氏合墓碑尚存,字迹清晰可辨;十世祖杨启坤墓碑已毁,十一世祖杨贵清及妻徐氏去世后合葬新居安仁镇场东响台山,墓碑于一九九零年九月新建,保存完好。杨家桥坟园还有十一世(伯)祖杨贵荣及妻汤氏合墓碑,十二世(伯)杨富林及妻马氏合墓碑,十二世(伯)杨富顺及妻齐氏合墓碑,皆为近期新建,保存完好。为让子孙永远纪念先祖之功德,十二世孙富明率子孙重建七世祖杨秉忠及妻侯氏合墓碑,补建十世祖杨启坤墓碑。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丁亥)二月,合族商定,“所有茔地内栽植树木,各房合力保护,不得任意砍伐,以作后世之流传也”。并载入各房支谱以纪其事。
念七 山
先十随 申 寅
祖年着 清
之代时 重 故
功损光 建 冬 显 咸
德毁流 记 一月 妣 考 丰千
,,逝 湾吉 杨 元里
特仅 , 秀日 母 公 年来
公 此存七 水 侯 讳 龙
元 重上世 绕 秉 兴
二 十 建半祖 明祀 氏 忠 富
零 二 。截秉 堂子 正 贵
零 世 。忠 男 魏
零 孙 为母 庭 之
年 富 让侯 英 墓
庚 明 子氏 殷刘蔡
辰 率 孙合 氏
春 子 永墓 孙
吉 孙 远碑 芳
日 敬 留于 钊华寿
立
十
代
以 孙
上 启
十 宗银钧明 各
六 十 房
名 一 出
照 代 钱
名 孙 植
钧 贵 树
排 长寿云明鑫 人
不 贵 经名
得 清朝生松元手列
十紊 十 人后
二乱 二 十
代无 代 一
孙名 孙 代
富不 富 孙
林在 林 民明贵
书此 寿
列
新
庚 故 甲
民 显 祀
国 考 外
拾 杨 孙
柒 公 女
年 讳 婿
仲 启 任 俞
春 龙 志 安
月 老 高 礼
吉 祀 府 拜
日 婿 君 题
石张孙程 正 考
立 著龙 用 魂 男
均贵 川 之 荣 鑫
外 墓 汤 乐冯
孙 氏 氏
张程程 孙
长明明 富
明陆德 顺 林
齐岳 马
氏 氏
让扶十 山
子灵代 庚 显 甲
孙柩祖补 民 考 启
不由启建 国 杨 坤
忘响坤碑 三 公 卒
先台于记 十 讳 於
祖山民 六 启 民
之移国 年 祀 坤 国
公 功至三 正 孝 老 三
元 德杨十 月 男 府 十
二祀,家六 吉 贵 贵 君 六
零孙特桥年 日 云 清 正 享年
零富此祖故 董李 徐 魂 年正
零明补坟, 氏 氏 之 六
年率建园子 孙 墓 十
庚子碑内贵 富 富 七
辰孙。安云 元 明 岁
春敬葬 、 仝
吉立。贵 建
日 为清
故
显
公 妣 考 母 父
元 杨 卒
新 一 母 公 于
家注 九 徐 贵 公
谱立 九 祀 氏 清 元
不碑 0 男 老 九 六
一时 年 富 太 大 0
致双 庚 明 君 人 年
。老 午 女 享
庚 九 俊 素 之 年
有 月 明 芳 八 五
误 吉 孙 墓 十
故 日 永 永 六
与 建 平 彬 岁
这
次
后 记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已步入花甲之年。由于解放后各种祭祖活动消失,在此期间出生或成长起来的人大都不了解家史,祖先的来龙去脉和世系名讳模糊不清。虽在饭后茶余之时不时听到上辈人讲述“移民填四川”、“湖广填四川”等祖先择业的故事,讲述谁家是亲房,谁家是同宗远房,但同宗祖人是谁,后世分支?却迷惑不解。 近几年来,我在工作闲暇之余,读了史家关于《湖广填四川》论文和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晓芬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及辞源《杨姓来历》、《大邑县志》等史料。查阅了父辈保存下来的杨富林在民国三十六年整理的始祖礼芳公择业后,历代祖宗名讳、配偶、子嗣、迁徙等两大房《家谱》,俗称《经单薄》;杨富楠于一九九四年重新整理的杨姓各房世系名讳;及本人幼时起聆听祖辈、父辈、同辈人的讲述,于是萌发出写此家谱的心愿,并于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一月赴原崇庆县(今名崇州市)西江乡杨家桥老家和大邑县安仁乡五星村响台山等地采访口碑、收集碑文、查阅牒谱等资料,接着进行编写,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成稿。 经查访,十一世以上祖人已无一人在世,十二世富字辈在世的仅有居住崇庆县西江乡杨家桥老屋基杨富楠、居住崇庆县济协乡杨富根、崇庆县南河大桥头杨富文、乡城县内杨富成、大邑县城内杨富明等五兄弟。尽管迁移几许,各处一方,仍谨遵祖训,分别建立了各宗支簿。原打算在此谱中列出始祖后的各分支世系,因有的分支后人远迁他处,难预查找,故只将已知者列入,缺漏尚多,深感遗憾。 本家谱承蒙杨富楠、杨永臻等提供了大量资料,在此致以深切谢意! 由于资料不足,加之本人水平所限,不足之处,留待后人补正。 杨富明 撰并书 公元二零零零年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