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路桥专家----杨钜棣

(作者按:近年来,家族居邕的裕祖叔常返玉林,在他事务办结之余,常与我们家族晚辈亲情小聚,期间每每提到要挖掘整理我们石地杨氏家族文化事宜,并多次提及要追记路桥专家杨钜棣的光彩事迹。前些天,裕祖叔通过友人从邕转带有关钜棣工作简历及相关材料与我,结合家谱记载,我又电话采访路桥专家的儿女济潢、济松,于是执笔写了此文。并谨以此文纪念南宁邕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

杨钜棣是家族之十一代孙,他比我的祖父济成公小一岁,按家族排辈来说,钜棣是我的远堂曾祖叔了。我小时候处于文革期间,常听到祖母说起,在解放前(民国时期),家族有一批热血青年靠读书跳出了农村,外出为社会服务。上世纪30—40年代,家族中钜富、钜贵、钜棣、济成、济高等是当时杰出人物。上世纪60--70年代,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氛围下,宣扬家族成功人士之事迹是忌讳的,传播范围极小。直至国家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家族成员之间才互相提及外出人员的况境。我的曾祖叔钜棣,是被众人提及较多的一位。其中,以邕江大桥(即现在邕江宾馆前的大桥)为标榜,家族成员中个个都知道,当年修建邕江大桥是我们石地杨家出来的,担任总工程师杨钜棣亲自组织自行设计,广西人自行施工的。完全不是什么靠苏联专家设计并支援建设的。

1962年11月6日,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政府)主席韦国清签署第509号任命书:任命杨钜棣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设计院总工程师。此任命书之前的三年,钜棣作为南宁市邕江大桥设计技术总负责人,于1959年10月至1964年6月,主持设计了邕江大桥设计及施工。根据当时设计文献资料记载, 1959年,时任广西交通厅厅长的韦纯束召集了当时广西交通厅的桥梁道路建设设计骨干力量,传达了上级关于建设广西第一座大跨度桥梁邕江大桥的决定,组成了由韦纯束厅长、周华彪副厅长挂帅,杨鉅棣为设计组长、申祖仁为设计师,曾继鑫、黄震球、黄苾等为成员的设计团队。

建设邕江大桥当时是国家重点项目,选址在毛主席畅游邕江的冬泳亭边上。既然是国家重点项目,当年铁道部、交通部均为邕江大桥建造分别出了设计方案,在中央讨论建桥方案时,钜棣作为广西交通厅的主要代表,代表广西也同样制定了设计方案。在北京的第一次设计方案讨论会议上,三方的设计方案均没有一个能通过。为此,钜棣在京日以继夜地修改制定广西设计邕江大桥的新方案,并几经修改才得以完善。终于在第三次讨论会上,中央通过了由钜棣亲自设计的广西方案。由于钜棣对于路桥工程设计的力量过硬,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还应邀多次参加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他提出的方案,得到当时全国权威专家认可。至此,邕江大桥的整个设计都是他和他的设计团队独立完成的,施工则是由广西交通厅属下刚建立不久的公路专业施工队伍——公路工程队、桥梁工程队和筑路机械队以及柳铁第三工程队和国家建工部上海基础公司水工处共同建设的。

钜棣带领他的设计团队,将邕江大桥设计为中国最早采用闭口薄壁杆件理论的一座悬臂式钢筋混凝土箱型薄壁城市桥。两端跨径为45m的单悬臂梁,中间5孔跨度各长55m,采用23m中间挂梁的双悬臂梁。桥全长394.6m,桥宽2×3+18(m)。上部结构的横剖面由两组独立的三室箱梁组成,两组箱梁之间用简支板支承于箱梁的悬臂上;在墩台处设置刚接的连续横隔梁,其余的横隔梁均为简支,用以支承煤气、水管管道。下部结构北岸为埋置式桥台,南岸为U型桥台。桥墩采用双柱式,支承于分离式沉井基础上。1号墩和4~6号墩为筑岛及就地预制沉井基础,2号墩、3号墩因施工水位深达11m,采用预制双层薄壁钢筋混凝土浮运沉井。在建设邕江大桥中几年里,钜棣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有时做到边设计边施工,及时提供图纸供施工,为早日建成大桥通车赢得了时间。

1960年广西连续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经济严重困难,很多重点工程项目停工。邕江大桥1960年1月开工兴建,虽然是广西的重点工程,但迫于各种压力,还是于同年10月暂时停建。直到1963年3月才重新恢复施工。

1964年7月邕江大桥建成通车,桥面宽广,行车道宽18米,两边人行道各宽3米。邕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南宁市区邕江段靠摆渡的历史。特别是它经过1968年百年不遇的汹涌洪水漫过桥面的特大冲击却岿然不动,昂立于江面之中,令

首府市民无不为之称叹。1979年,大桥又经历了“对越自卫反击战”重型坦克密集通过的考验。

邕江大桥的建设,凝聚了广西本土设计建设力量的优势,凭借着肩挑人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本土人才的智慧,成功建造了南宁市首座跨江公路大桥,这是我的钜棣曾祖叔带领他的设计团队,用热血和汗水谱写出了广西建桥史上一首可歌可泣的壮歌。而今,50个春秋的风风雨雨,邕江大桥依然屹立在江面上,该桥仍然是首府南宁市“天堑变通途”的繁忙路桥之一。

桥虹辉映,盛世华章。今天邕江上虽然修建有10多座桥梁,反映了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折射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首府南宁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邕江大桥以其独有最长的“桥龄”见证了首府南宁的昨天和今天,也将继续见证南宁更加美丽、更加灿烂的明天。 2011年9月,在装修一新邕江大桥上的入口处,南宁市人民政府增加了一块石碑,碑文刻写着:邕江大桥--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 自从1962年冬起至1985年,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批准他退休之前,钜棣长期担任广西区交通厅总工程师,是自治区政协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国家交通部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辑,自治区高级技术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1983年荣获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荣誉奖”,1986年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颁发“全国土木工程建设工作优异成绩奖”,1988年荣获中国公路学会表彰为“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卓越贡献奖”。 钜棣的成功,来自他毕生的不懈努力。

钜棣出生于晚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石地村。石地村位于风景秀丽玉州区寒山岭之西南麓,村之东北3公里处是鬰林(玉林市)旧八景之一“石室仙踪”所在地。石地村背靠寒山,沃壤良畴,自成天地。南流江的支流三山江(也叫石地江),汇寒山岭西北麓群山的涓流,自北向南迤逦而来,碧水澄澈,悠然一脉,从石地村的西部流淌而过。这里极富神韵的山环抱水的美丽乡村,孕育了石地村杨氐家族于明清两朝出举人、进士共5名,任九至六品官职有101名的风光历史。石地村古风浓郁、民风淳朴、读风昌盛、人才辈出。正是这么个优雅、安静的村落,在20世纪里,孕育石地杨家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钜棣就是这样出生在纯朴好学、耕读传家、诗礼家声的家族,甚称书香门第之家。其曾祖父勤植公(向明庄建造者)为清朝奉政大夫、府同知衔、增广生,祖父为晚清秀才。童年的钜棣,天资聪颖,潜心进入家族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少年时考入县立初级中学求知,青年时,秉承祖上好学的遗风,刻苦攻读数理化,高中时成绩名列全校之冠。上世纪30年代初,在家人与老师的鼓励下,与一吴姓同学奔赴广州,顺利地考取了国立中学大学。由于家境贫困,在大学期间,靠贷学金、政府奖学金及勤工俭学方法完成学业。自1931年秋至1936年夏,他分二段就读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期间他曾经休学一年,先到宾阳县初级中学当教师一个学期,再回到老家从事耕种,以求取学业费用。抱着学理工报国恩的渴望与追求,在完成学业之路上,他算是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1936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山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并获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士。 学以致用,工科报国是钜棣青年时代的梦想与追求。大学毕业后,他立即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国家建设,1936年至1938年,先后在国民政府的公路建设管理部门从事路桥设计、建设工作,期间他负责设计和指导施工荔梧公路20多座钢筋混凝土桥梁,此批桥梁建成后使用良好,个别桥梁至今仍在通行之中。

抗战时期的1939年,钜棣奉命调到广西公路局,担任邕镇区、宾阳县公路段主任工程师及公务股长,领导负责南宁及宾阳、镇南等地公路建设、维护工程。当时正是日寇入侵抗战最艰难曲折阶段,上述地区的公路是我国通往越南、缅甸,争取外援的主要线路,军用物资运输频繁,日本飞机时常空袭,他带领同事们日夜穿梭来往于上述地区之间,督修公路桥梁,保证抗日军需运输畅通。11月间,日寇从钦州湾登陆入侵南宁,占据昆仑关。当时抗战将军杜聿明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机械化部队担任反攻任务,尚缺工兵队伍,抗战前线公路的抢修任务,均由地方政府承担。钜棣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进驻新成立的宾阳公路临时办事处主持工作,主要任务是跟随抗战的国民革命军进攻,负责沿途行军公路抢修工程。战时抢修路桥工作非常艰难和辛苦,12月31晚,我军攻克收复昆仑关,次日下午,军方急需抢修加固思陇至昆仑关路段的桥梁,特派军用指挥车一辆给钜棣专用,由他与同事前往勘察。但此时位于昆仑关不远的摩天岭仍未收复,敌情不明,军车行驶至距昆仑关2公里处,即被日军火炮追击,钜棣及他的同事们机智躲藏至路边深沟才幸免于难。1940年冬,日寇退出南宁后,钜棣主持的临时办事处仅用5天抢通邕宾公路,7个昼夜抢通邕钦公路,确保了战时军需运输。钜棣在抗战期间,所做的点点滴滴,是可歌可泣的,真正体现了一位从事路桥工程的热血青年知识分子,不畏艰难险阻、精忠报国的高尚爱国情操。

爱国不分前方与后方,奉献不计个人得与失。1949年冬,在南宁解放的次日,钜棣顺应了历史潮流,随即参加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上来。他先后担任广西公路局工务科长、南宁公路总段总段长、交通厅总工程师。1952年,承担钦州至合浦公路的丹竹江桥勘探与设计,1958年负责恭城茶江大桥测设,运用新技术、新设计,就地取材,把恭城茶江大桥建成我区首座大跨径空腹式石拱桥,茶江大桥于1964年通车后,一直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1958年测设南宁至吴圩机场二级公路,该路为当时我区第一条二级公路。1961年至1962年,他又主持制定了邕钦公路上的双渔梁桥设计,成功地使用30米跨的预制装配式钢筋砼T型桥梁,填补我区桥梁构件预制装配化的空白。文化大革命来临后,钜棣同样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造反派给他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无辜地被撤销总工程师职务和行政降一级的处分,遭到错误的批判和迫害,1970年9月,被下放到百色“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被调到百色地区化纤厂当工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文革期间,他凭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赤胆忠诚,不计个人的得失,以德报怨,以普通设计人员的身份,曾经长住防城港,参与港口的规划建设,1976年他又参与邕江二桥、邕江三桥的桥式设计。拨开乌云见青天。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开始拨乱反正,1979年6月,才恢复他的总工程师职务及级别,重新由他负责全院的勘测设计及科研等技术的全面工作。

多年来,他作为总工程师,是全院技术设计的总负责人,既要抓工程技术设计任务,又要关心设计人员的生活、学习。他以严谨的科学设计理念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设计精益求精,与人友善,平易近人,曾经为过去蒙受冤假错案同事的平反出谋献策。玉林籍的曾继鑫曾在邕江大桥设计室工作,直接隶属杨钜棣总工程师的领导。曾继鑫于1960年11月2日遭受单位极左路线的迫害,无故将其开除公职,被下放老家玉林务农。1983年处遗期间,中央工作组来到了广西。曾继鑫的一位在广西百色右江民族师专(2011年改为百色学院)当副教授侄女曾玉英,亲手曾继鑫申请平反的材料交给钜棣,他认真地阅读了有关曾继鑫的材料及了解实情后,亲自打开保存邕江大桥的资料柜认真核查,找出有关图纸,确认了图纸的签发人就是曾继鑫。钜棣连夜为曾继鑫开出了证明材料。尔后,他以政协委员名义为曾继鑫冤案及时向中央工作组反映,1983年6月4日曾继鑫同志的冤假错案得到昭雪,曾继鑫领到退休金,并得到组织安排住到了玉林交通局的宿舍里,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钜棣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普通人家,有兄弟6人,他为家中的老二,因其父英年早逝,家境逐渐困顿起来了。幸而有亲朋戚友的相助,靠出租田地来维持生计,供他们兄弟们读书。民国时期,其兄弟6人均好学上进,人人小有成就。其胞兄钜裳,县立师范毕业,从事教师职业,其家老三钜联中学毕业后,通过自学成才,成为柳州公路段工程师,老五钜群也是中学毕业后,也在玉林的交通部门工作。他有的3子2女,也有子继父业,成为理工设计的世家了。长子杨济彬曾留学荷兰,为广东番禺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长女杨济松在广西水运基建局任高级工程师,次子杨济潢也是高级经济师。在钜棣成功的影响下,家族理工人才辈出。如,他的堂弟杨钜恒是1957年清华大学建筑工程专业高才生,成为高级工程师;堂侄儿杨济联1959年长春地质学院毕业,成为化工部主任工程师。

上世纪80年代初,他编写《广西公路桥梁的发展》一文,从广西公路的历史、概况及路桥发展进行了全貌的描述,对全区今后公路桥梁建设提出展望。该文1982年被广西土木工程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同时,也被相关部门印发并作为编写公路历史的示范文本,他的路桥技术设计造诣一直处于全国同行业的前茅。由是如此,他因年老体弱获准退休时,年高75岁。退休后,他仍然积极参与全区路桥科学技术的研讨,提出合理化建议,直到1991年离世止。

他,出生在清代,成长在民国,成就在共和。他的一生,为我区公路交通建设事业奉献毕生精力,他的足迹踏遍了八桂大地,设计与审定的公路、桥梁、港口码头无数。他的一生,极富亲和力,处世公道,清正廉洁。尤其突出的是,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传身教地为广西培养一大批路桥、港口设计的新生技术队伍,为我区的经济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玉林市工商局 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