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杨氏也很发达,几乎遍及江苏全省。但他们又是何时涉足江苏的呢?据史料和谱牒记载,多数杨姓是在宋代和宋高宗南渡以后迁来江苏时,其中尤以上海、无锡、常州、京江、毗陵、六合等地的杨姓居多,也最为显赫。
(1)无锡安阳杨氏这支杨姓人是元代人无锡的。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杨翼凤在《无锡安阳杨氏族谱·序言》中称:"尝溯吾杨之在锡也,世远靡据。惟是12世祖讳(杨)拯,当元之时择安阳之麓家焉。……6世而少司徒(杨)宜间公昆季相率登科第、居清要。……厥有千余指,实足为杨氏先声。今也支庶繁衍,徙两京、维扬、湘楚者,固相见不相识,即迁居邻近者,于尊卑长幼睹面亦视若途人。"这说明,这支出自关西,迁居安阳,又向南京、北京、苏皖、湘楚移徙的杨姓人,到明代中后期已发展到相当多的人口了。
(2)京扛杨氏京江,即今江苏镇江市北长江河段。这支杨姓人的来源,在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京扛杨氏族谱序》中说:"吾杨氏世居真州(今江苏仪征县),宋高宗南渡,白干钟公遂定家丹徒(今江苏镇江市)。逮今子孙繁衍,而谱牒未作,无以永孝思而联宗族。"
(3)毗陵杨氏西汉置毗陵县,治所即今常州市。这里的杨姓,出自宋代学者杨时之后裔。
(4)六合杨氏六合,即今江苏省仪征县。这里有杨洪一家最为有名。杨洪,字宗造,自明永乐至天顺年间(1403-1464年),累官至宣府总兵。他治军很严肃,士马精壮,诸将士皆敬畏他,呼为"杨王",但他未曾擅杀一人。卒于任内,赐谥日"武襄"。他有三个儿子:能、信、俊,皆为名将。如杨能,字文敬,曾从父屡建军功,授开平指挥使。景泰初(1450-1456年),官总兵,镇军宣府。天顺年间(1547-1464年),升为都督,仍镇宣府,封"武强伯",任内病逝。
有关报道:
杨家将后裔聚居高淳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通讯员 濮阳康京 本报记者 韦晔金陵晚报报道杨家将是我国最著名的英雄家族,金陵晚报记者在南京市高淳县采访时意外得知:天波杨府的一部分后人就聚居在高淳县淳溪镇杨家村、新杨村、阳江镇杨家湾等地,距今已有800多年了。
他们至今以杨家将的后人为荣,且恪守祖训、为人厚道。
杨家第78世迁至高淳
新杨村村民杨周宏,62岁,原长乐小学校长,退休后一直在为整理杨氏宗谱忙碌着。一见到记者,他就翻出家谱打开了话匣子:杨家先祖杨伯侨是周成王的后人。原来武王之次子伯侨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根据宗谱的记载,早在东汉杨家就出了位大清官:杨震。公元110年,杨震从荆州刺史升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有故人送来黄金。杨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故人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反驳说:“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者?”“天知、地知、子知、我知”就这样传开了。杨周宏曾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过,毁于1954年大水的杨家祠堂里就曾悬挂着“四知堂”匾,是纪念先人,也是对后人的警示。杨家繁衍到了第74世,杨家将第一代:杨信出现了……而北宋靖康2年迁徙到高淳的则是杨家第78世杨时荣,记者看到的《芦溪杨氏宗谱》就是将杨时荣奉为一世祖的。杨周宏算了算,第74世杨信到第78世杨时荣跨度约100年,其间正好是杨家将三代浴血奋战的光荣时刻。
村民祭祖不忘杨家将
稍稍留意,你就会在村子里发现英雄的印记。杨家村有个龙王庙,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即使在1954年洪灾和“文革”期间,也没有被毁。1989年江苏省文化厅的专家现场查看后认定,前进系明朝所修、后进属清朝,专家嘱咐村民们加强保护。龙王庙去年刚由杨氏村民捐资修葺一新,面朝龙潭,八字形大门两侧最显眼的地方各嵌有一副精美浮雕:《杨门忠烈光照千秋》、《杨家将扶宋图》。只见杨业骑着高头大马,若有所思地捋着胡须,眼睛凝视着前方,杨门虎将个个精神抖擞,身后的大宋战旗迎风招展……两位看庙的老人告诉记者,从北宋起,这一带一直是宋氏后人的聚居之地,他们打小就知道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这不仅仅是口耳相传所得,宗谱上也说得很清楚。
舞龙传统延续700年
时间停留在北宋靖康年间,杨时荣和家人一路逃难到今高淳龙潭畔,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他们终于找到了栖身之所。《芦溪杨氏宗谱》载,“……(杨时荣)迁溧邑崇教乡长芦东庄,遂家焉,聚陈氏,俱以天年终。”宗谱中提到的“东庄”就是今天的杨家、新杨两个行政村,而杨家湾就是当年的西庄。至今村里还流传着发生在北宋靖康年间的故事:一夜,杨时荣梦见“五色龙”在村西深潭中盘旋升空,醒后便许愿说,要是龙能保一方太平,他就要画龙像、列神位、建龙庙。蹊跷的是,此后这潭一直没有淹死过人。100多年后,杨氏村民又请能工巧匠扎出“五色龙”庆元宵。杨家至今延续着舞龙的传统,杨周宏告诉记者,上一次舞龙还是在去年元宵节,每隔三四年才有一次,比如香港回归、国庆50周年、高淳老街民俗文化节等等。而在解放前更是难得一见,杨周宏从史料中找到了记载,如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抗日战争胜利这样的重大历史节点。
杨家后人将再续宗谱
除了舞龙,杨家人还视宗谱为生命。杨周宏保管在阁楼上的四册宗谱就是村里的老会计杨周霖在“文革”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从火坑里偷出来的。让杨家人欣慰的是,很多村民在“文革”期间都没有交出宗谱,经芦溪杨氏老人协会清点,原有的42只谱箱还剩下近一半,现已将村别、祖别、保管人姓名、箱数、原字号列出清单,为防霉变,还约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晒谱日”,如遇变化还得及时上报、尽力抢救。杨周宏告诉记者,目前老人会正在将民国七年至上世纪末的杨氏后裔重新登记,过不了多久,杨家在这一带的血脉又会清晰起来了。
高淳溧水杨姓是一家 桠溪村民保存42本杨氏家谱
【龙虎网报道】杨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今年6月17日,本报《杨家将后裔聚居高淳》报道了在高淳县淳溪镇、阳江镇居住着一部分杨家将的后人。8月24日,本报《溧水骆山村惊现西周杨氏家谱》一文称,溧水县骆山村杨姓家族的家谱整整有14本,全部是线装,其祖先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昨天,高淳县桠溪镇一位居民给本报打来电话称,桠溪一个村民家藏有42本家谱,完整记录了他们这个杨姓分支从西周来的延续,他们和本报报道过的两处杨氏后裔应该是同一个祖先的不同后代分支,而且在该镇中村还有杨家祖先建于800年前的古井。
村民家留有42本家谱
杨青是桠溪镇中村一位普通村民,今年58岁,记者去时他已在家里等候。“仔细算来,杨氏从西周杨伯侨开始,到我这一代已经是103代。”杨师傅搬出了一本本颜色发绿的家谱,大开本的家谱都是线装本,这些家谱看起来成色很新,仔细数数一共29本。“这些家谱都是我复印来的,当时我们29个分支都有家谱,每个分支都是42本,可惜因为战乱等各种原因,毁了不少,最后只完整保留有一套42本的。”
杨师傅介绍,当时这户人家为了保留下整套家谱,用塑料袋将家谱装起来,藏在山洞里。这唯一的一套也在桠溪,42本家谱是在1946年最后一次修的谱。他去复印订装了其中的29本,其他的13本也要陆续复印装订过来。
“42本家谱,完整记载了中村这个分支从西周到现在的情况,中间跨越近3000年的历史。”杨师傅说,家谱不但记录了杨氏的历史、谱序、姓名,还收录了各朝各代对杨氏人的封官通知、各代名人的故事,甚至还记录了家训、家规、死后埋葬的地点,可谓研究“杨”姓的百科全书。
高淳、溧水杨姓是一家
从杨氏家谱上看,杨家的始祖是西周武王的二儿子杨伯侨,杨伯侨本姓姬,因被分封于杨,称杨侯,后人也就跟着姓杨。自杨伯侨后,杨姓逐渐延展。在历史长河中,杨氏出现了许多名人。
杨氏第19代杨敞,据称是司马迁的女婿,很有才华。第24世杨震是杨氏族谱上比较重要的名人,官至宰相,而且他的父亲等也是高官。杨震为官清廉,为人正直,教育出的几个儿子也都很有出息,成为朝廷大官。在家谱中,第27代汉太尉杨彪也是杨氏家谱重要人物,其儿子杨修更是才华横溢,是个天才,可惜杨修最后被曹操所杀。
到了71代,因为战乱等原因,杨氏一支开始迁移。72代杨金铎南渡到昆阳(今天的福建一带),其后代、杨氏第74代杨祖信举家迁到京口(今天的镇江一带),后来他的儿子又迁到高淳东坝和安徽郎溪。
这一支还没有安定下来,第77代杨震龙有5个儿子,分别在马鞍山、高淳等地,其中一个儿子杨时荣和家人一路逃难来到高淳长芦,也就是今天的高淳淳溪镇一带,家谱中称,“迁溧邑崇教乡长芦东庄,遂家焉,聚陈氏,俱以天年终。”而另一个儿子杨时盛则迁到东陵中村,也就是今天的高淳桠溪镇中村附近,并延续下去。而杨震龙的后代有一支还迁移到了溧水骆山村。因此,从已经知道的几处杨氏家谱来看,高淳、溧水的这几处原是一家。
桠溪镇中村的这一支杨氏后人就此安定下来,世代居住,此后还发生了一些迁移,但大部分都住在了桠溪镇。
村里有800年前的古井
桠溪镇的这一支逐渐人丁兴旺起来,在1165年前后,杨家祖先在桠溪中村挖了一口古井,这口古井口小里面大,是杨家人为解决吃水问题,辛苦挖土建成的。古井呈八角形状,在种形状在水井中比较少见。
昨天记者来到了村头古井所在位置,可惜古井所在的地方上面已经被水泥板覆盖,八角井栏已经移到了10米远的地方,井栏上刻有掘井人的名字。这里的居民介绍,这口井井水一直都很清澈。但在几年前,这里要修路,只好将这口井暂时用水泥板覆盖,将井栏移开。“好在井并没有被填,还可以恢复。”除了井,在杨青师傅家的后院里,还有一个石狮子。杨师傅称,这只石狮子也已经有800多年历史,是宋朝的,在以前的战火中被损毁了部分。
杨青介绍,当年这里很兴旺,每年都要晒家谱,每到30年都要修谱,但因为各种原因,最后一次修谱时间已经是1946年的事。不过他觉得,他们这一支的家谱保存的还是比较完整的,对研究“杨”姓、对研究高淳的文化都有比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