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氏族谱》的续修
续修的困惑与时宜。
续修家谱是一项传统性的工作,又是一项开拓性的工程。
我们这一代生在一个断裂的环境中,长在一个摧古纳新的时代里。特别是经过“破四旧”的洗礼和“大革文化命”的疯狂之后,传统的民间文化被摧毁,宗族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封建遗毒被否定与批判。即使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影响还在,但宗族的影响非常淡薄,因为任何有组织的宗族活动在当时都是被禁止的,祭祖、修谱之类的活动更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宗族作为中国历史上长久发展过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骨髓。国史、地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三大支柱,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家谱的出现与持续存在,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身价值的体现。因此,它既不会被人为地“消灭”掉,也不是我们自己想忘就可以忘掉的。
改革开放以来,和谐盛世的出现,人们基因深处最根本的东西已被唤醒,历史记忆逐步重现,宗族意识开始复苏。祭祖、修谱之类的活动已趋正常。
我们“杨氏”是个大家族,是中华民族第六大姓,历史悠久,人丁众多,起姓已有三千多年,全球有6000多万杨氏宗亲。仅我祖效旦公始迁公安以来,谱碟记载就有五百多年历史,所载人丁5228人。关于续修时宜,一般在30年左右,60年左右是必修一次。我祖已成碟三次,自一九三一年分修以来,至今已有81年,所以势在必行,非续修不可。
续修的艰难与规划。
形势虽然一片大好,但艰难无处不在,对续修家谱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分歧。诸如:一不能当饭吃,二不能当钱使,难符合一般人的价值观点;能敬父母即为大孝,寻根问祖视为无聊,难符合年轻人的宗族观念;一不是希望工程,二不是慈善事业,难吸引名人的赞助;一不是大型企业,二不是升值工程,难符合商贾的投资意向;一不能明倡光宗耀祖,二不能体显政绩业绩,挤不进在野者的议程。一没有惊天动地的人物,二没有传奇色彩的传记,仅是一个个的自我生平,难符合文化人的口味;还有无父无母的信仰,也有无姓无氏的传闻,不符合崇洋者的思想。特别是续修所需的巨额经费,不是某一个人的财力所能支付得了。如成套的办公设施,上万人的信息采集,繁复的编辑排版,无不都以上万计、几十万计,没个五、六十万元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极力反对者有之,可有可无者有之,无能为力者有之,待观而动者有之。但是老谱已有八十一岁,就是说八、九十岁的人才知有谱,六、七十岁的才有记忆衔接,再往后则将成为考古工程,难度就无法想象了。所以既不能旁观,更不能等待。本人早有夙愿,志于家谱续修,去岁,已令子女投资十万,用于原谱的翻印再版。本人荷包小,台子低,呼不出声,使不上劲。续修新谱非个人能力所及,只能采取能做的做,愿续者续,先搭“框架”,编辑模版,申报一人续一人,申报一户续一户的方法。持续下去,即使不全,也尽吾辈之责。
兹与宜胜,四处奔波,八方呼吁,或能奋出首领,统帅全族,加速进程。幸有下列宗亲的支持与参与:
杨宜科荆州电视台
杨正科荆州专署公安处公安局
杨宜进荆州市委
杨正春荆州市民政局
杨宜元公安县财政局
杨宜法公安县人事局
杨志坤甘家厂财管所
杨
杨志忠荆州洋泰公司
诚望各位宗亲鼎盛力支持。下面是续修的大致步骤与框架。
原谱的搜集与再版。
原谱是续修的根据,是体现新谱的价值与权威的重要资料,没有原谱,续修就无法进行。对家谱的珍藏,我们祖辈历来相当重视。但由于传世时间之长,经历天灾战乱之多,保存条件之差,使得家谱资料珍稀难得,原谱搜集就成了家谱续修的头等大事。本人从1997就开始觅集,到2010年才基本凑齐。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藕池志林公(已于2005年过世)、罗田村坤江公、杨家厂村的百川公、卫星村志杰公为们提供了珍贵的原谱资料。
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家谱资料,本人根据不同时期的条件和不同的续修规划采取了不同的抢救方式。
从1998年开始,陆续手抄贤分暹支主修的《杨氏支谱》一套8卷,1999年暑期编辑手抄《杨氏系图总汇》一套。
2000年复印贤分选支主修的《杨氏支谱》一套七卷,复印贤分暹支主修的《杨氏支谱》一套八卷;编辑复印《杨氏系图总汇》一套四册。
时代的进步,排印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排印势为首选。为了完整保持原谱式样与风格,又便于直接和新谱接轨,翻印再版势在必行。鉴于资料珍贵和古本字体生辟,不便交付别人处理,只得勉为其难,躬行其间。
2011年1月,与承印单位(海南力奥钢膜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海南中建霖木景观材料有限公司、三亚华琴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三亚盛世广告公司)反复洽商,经其董事会决定:只承再版,不包续修。在这个前提下,让出盛世广告公司,提供吃、住、办公楼房一套(三亚市河西路天山大厦1705)、提供电脑三台、扫描仪两台(A3、A4幅面各一台)、打印机两台(其中彩印机一台)和其它配套设施,如电话传真、装裱装订等。聘请专业员工两人:杨杏云、甘燕梅,经过一年的努力,二修谱和三修谱均已于2011年告竣出版。三种不同的版本都原模原样地保持了原谱的式样与风格。
新谱的结构与改进。
家谱的结构千差万别,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老的繁琐的框架结构,应该有所取舍,作为一个现代家谱,我觉得应有所改进。
1、原谱按“四大支”“二十房系”排序分卷,改为按原谱、新谱分册。即原谱独立成册,新谱中的“世次”直接与原谱衔接。上接原谱中记载比较完整的一个“世次”。这样既保证了原谱的完整与风貌,又便于各自随时加续,也解决了由于房系庞大而不便查阅的问题。这样上知远祖生平,下近五服亲属,亲情气氛更浓。
2、原谱中的“世次”必冠派字,而现代人有的不按派字起名或单名的,一律尊重其本人意愿,以现用名入册,注明世次。原有派字,继续沿用,不再另续派字。
3、改男尊女卑,树立新的嗣祧观念,男女皆名,男女可嗣,以适应现代人的生育观。女丁名下加注出嫁地、婿名及子女情况。婿名可与“配偶”格式相同。
4、改简历单一,增生平业绩,世次表即人物志,高官平民都应有简历,平凡之中有真奇,一技之长有业绩。
5、原谱只重墓葬,不载籍贯,改为墓以新风时尚载入,籍贯迁居必详。以适现代社会风情。
6、改“干支”纪年为“公元”纪年,或阴阳历同注。公元纪年以便户口管理、身份证办理,注明干支便知12生肖。
登记的原则与方法。
这次续修族谱,本着“敬宗收族”的原则,根据原谱,顺藤下查,尽量不遗漏每一个族人。要在全体族人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增强全体族人的家族观念,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广泛参与,共同出力,一起谋划。
登记方法采取入户登记、网络通讯登记、分片登记、分房系登记。以入户登记为主,以本县为起点,划片登记,上接原谱房系;再以世系图为母本,顺藤下查,查漏补缺;同时开展网络通讯登记,以解决老人不详子辈信息,子辈不详祖辈房系的个别情况。远在海内外、客居他乡的族宗人士,可寄来生平业绩,以便载入族谱。
因族谱年久失修,有不知先祖而无法与原谱衔接的,作特殊情况登记附后。
入赘别姓的杨氏族人,本人已改称别姓的,则不再登记入册;入赘别姓的杨氏族人,虽本人改姓,但子女回户姓杨,则应登记归宗。
在本县居住而不属本宗房系的杨氏宗亲,愿意入谱者可按其本人房次入谱,可供以后联支续修之用。
总之,努力履行求真求全,与世俱进,保证其传世价值。一谱在手,知己之本,借古察今,镜己之行,承前启后,扬祖之德。
编者
201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