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绪远撰稿 二00七年九月
据宣统元年(1909年)睢邑杨氏族谱刊刻记载,大李集东圩杨庄的杨姓来自文化底蕴深、经商意识浓、历史悠久的安徽徽州歙县。在此经商、从教、务农等。后建有徽州会馆、杨家圩寨、杨家客栈等。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十六代,数千人,分居大李集镇上和周边十多个村庄。其中第五代兄弟九人称为九房,以后人丁更加兴旺、枝繁叶茂。
一、杨姓祖居地。现李集镇东圩社区杨庄新村,为徽州杨姓多代祖居地。原记载距大李集街东一里许。现在由于集镇的扩大,已划入镇区,并有武昌路大街纵贯新村。祖居地原为杨姓的谷场、仓库和手工产品加工处,以及休闲避暑之地。庄前是旧的睢灵大道(睢宁-灵壁),靠路边设有客栈,客栈后是大片松林,是旧社会娱乐场所,每逢集日,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都有,十分热闹。庄西是圩寨和祖上墓地,庄东有石土庙,庄南有大汪和水井。由于水井在街外水质好,又靠路边,除街里人到此拉水吃外,来往赶集人多在此饮水解渴。现水井仍在,因改自来水井已暂封。
二、徽州会馆。会馆,它沟通商情讯息,协调商务;联络同乡,互助互爱。会馆作为同乡人的组织、凡逢年过节时同乡人常常在会馆欢聚一堂。为此徽州杨氏在大李集中心设立了会馆,西沿古老的潼河,东依繁华的旗杆街,北临翁家大院,面朝前大街。占地十余亩,建房百余间,分东西两院,西院建有大殿,是杨姓和徽州商人聚会之地。东院连接古老的旗杆街,多为商铺。经营钱庄、日用百货、文房四宝、古玩玉器、金银首饰等。会馆一直由六房看管。后毁于战火,现辟为新市街,仍是大李集商贸最繁华的地段。
三、杨家圩寨。旧时圩寨多为大户人家要地重地,周围设有沟壑屏障,易守难攻。杨家圩寨在杨氏祖居地西首,北依大河,西连大汪,南临树林,占地二十余亩,建房六十余间。四面围沟,水深数米,门前设有木制吊桥,随时吊起。为二房后人居住地。由于圩寨里房屋较多又四面环水,且地处街外。战乱时经常驻军,抗战时期曾有三打杨家寨故事,后驻兵逃跑时被放火烧掉。现辟为民宅,但仍能看到凸起的地貌和凹下的围沟。
四、杨家客栈。客栈多设于要道边或城镇街头,方便过往行人的起居和停留。杨家客栈近邻集镇东大门外,门前为旧的睢灵大道,北有大片松林。当年大李集镇区有四门,为保镇区安全,晚上四门落锁,来往客商只有暂住附近客栈。杨家客栈由二房后人掌管经营。由于杨家人待客热情,服务周到,多有宾至如归之感,受赞誉较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旧睢灵路改道,客栈不再经营,现为杨氏后人居住地。
五、杨姓典范。由江南名城迁入苏北小镇,说明了当时大李集的吸引力和徽州杨姓的学识和胆略。据记载,扎根大李集的前五代多为太学生,其中第五代兄弟九人有八位为太学生。六世云照为邑庠生,八世啟麟为修职郎,京城唐学院赠铭匾一块,题为:“勤俭持家 一生谨慎”;九世树轩为例监生。另有多名“九品官”。近代也有数十人大学毕业,多人为官、经商、从教、行医等。
六、杨姓分布。徽州杨姓迁入大李集已发展到十六代之多,以祖居地为主,后逐步外迁,现已居住十多个地方。主要分布是:睢城镇常青村;官山镇官山街、荆山村、吴庄村;桃园镇蒋东村、白庄村、小时村、西湖村;岚山镇胡庄村;安徽省大庄镇曹场村;安徽省黄圩镇郝张村等。另有部分落户外地。
七、杨姓族规家训。俗话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杨姓之所以人才辈出,因其历来家规较严。现摘要如下:1、凡族内子孙聪明好学者族内应尽力帮携其完成学业,以回报社会,为祖争光。2、凡国家安全或建设需要者,应踊跃参加,不得逃避。3、凡国家税、费应急先完成,不得拖欠。4、凡鳏、寡、孤、独或天灾人祸者,族众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其走出困境。5、生男生女同等对待,不得歧视,续谱时同样登记。6、凡不忠、不孝或违纪违法者,族众应群起而攻之。严重危害社会的,诉诸法律,以法处之。
八、杨氏祖墓地。旧时墓地选风水而建。据考证,徽州来李集杨姓一世、二世祖葬于官山镇窦家山山西坡,三世葬于圩寨东,村庄西,占地十余亩,墓地前有大汪。墓高三米多,直径十米多,墓前有长条青石供桌,下有多级青石台阶,以便供奉香火。幕后有石碑,上部左右有日月图,中部有三世杨公墓铭。后另有四世、五世葬于主墓两侧。据传说,当时墓地用青砖小瓦砌成花墙围起来,院中有松树近百棵。某日有一老者途径墓地说,杨姓墓地有围墙不好,便拆之,随有大蛇数百条随风西北而去,后来便有高(楼)卓(圩)两家兴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墓前石桌、台阶和幕后石碑拆掉,墓土落矮。
徽州杨姓来苏北商埠重镇大李集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几百年来,杨姓人充分发挥江南徽州人的聪明才智,设商铺、建会馆、修圩寨、置庄园。精商、善教、喜工、爱农、廉官。十几代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如今,杨姓人将继续传承着祖上勤劳、精明、廉洁、忠孝、诚实和儒雅的美德。为官者依法从政,从教者为人师表,行医者救死扶伤,经商者遵纪守法,务工亦农者不辞辛劳,为重振大李集雄风而大显身手,为再现“小南京”的繁荣而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