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美籍潮人,他创新中国传统艺术,宣传中华文化,宣传改革开放成就;他“天马行空”,重走长征路,追寻革命足迹,记录先辈昔日的艰辛和辉煌,告诉后来人要珍惜今日的幸福

美籍汕头人杨一信最近又回到故乡。他给家乡人民带来一份珍贵的精神粮食——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为他主办了《足迹——从韶山冲到中南海》的专题摄影展暨针画作品展。

杨一信,美国摄影家。多年来,他以相机代笔,写下中国的无数美丽画卷,再从中精挑佳作,制成苏绣作品,形成自成一格的“针画”。去年五六月始,他背着相机到韶山冲,然而沿着当年秋收起义队伍的足迹,上井冈山,探瑞金城,再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走到延安,再从延安走到西柏坡,走到中南海。他用相机这特殊的笔,追记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艰辛的创业史。他对我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告诉所有的中国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多么不易,要珍惜呀!”

提起他的红色之旅,他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这里仅记下其中几个小故事——

也学将军立礁顶

杨一信来到金沙江畔。提起金沙江,大家就会想起毛泽东主席著名的《七律·长征》诗中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古称绳水、泸水,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长2000多公里。”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劝县皎平渡口,仅用7只小船,经过9天9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

在皎平渡的河滩上,高耸着一礁石,礁顶朝江心飞伸,状如一个?望台。据说,当年的刘伯承将军就站在礁顶一直指挥着全体指战员们胜利渡江。过后,当地老百姓称这块礁石为“将军石”,这雅称一直流传下来。

到金沙江边时,杨一信已病了10多天,身体很虚弱,但一听到“将军石”的故事,立即兴奋起来,抖擞精神攀上礁顶。果然是一个登高望远的好位置。杨一信揿动快门,录下一个个金沙江波涛壮阔的镜头,正得意间,不经意一个趔趄,从10多米高的礁石上摔了下来!幸好,摔在柔软的沙滩上,人和相机都没有负伤。细瞧,好险!礁石的另一边,是峋嶙的乱石堆,如果摔在那一边,后果可想而知。

二上雪山谒英烈

杨一信知难而进。他来到日干乔沼泽地边缘,寻觅当年红军过草地的足迹,这里,有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碑文介绍说,离此500多公里的雅克夏雪山,有一座工农红军烈士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烈士墓。这座墓建于1952年。那一年,当地群众在雪山上发现了12具排列整齐的遗骸,遗骸旁边插着一个木牌,说明死者是在过雪山途中遇难的工农红军战士。显然,这些红军战士遇难以后,同伴们连掩埋他们的条件也没有,只能把他们的遗体排放在一起作伴,竖块牌子作记号。当地民众把烈士的遗骸埋了,并建了坟墓。这座墓,已成为国家文物保护点。但位处白雪皑皑的高山上,鲜有人光顾。

杨一信直奔雪山而去。有人劝他:“那里很危险,别去了。”他说:“红军能到的地方,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他以62岁的年龄,克服了高山缺氧和雪崩等艰难险阻,攀登到海拔4743米的一座山峰上,却扑了个空。原来,雅克夏山有多座山峰,烈士墓位于其中一座,没有向导,难于找到目的地。杨一信怏怏下了山。吃一堑,长一智,他遍访当地民众:“谁知道烈士墓的地方?”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位中年藏胞告诉他:“前年,我岳父带一位老红军的后代去找过。”这位藏胞找来他的岳父孙大爷为杨一信带路。

孙大爷和杨一信来到半山腰。杨一信发现一个生锈的氧气瓶,觉得好奇,拣了起来。孙大爷告诉杨一信,这瓶氧气救了那位红军后代的命。2006年,孙大爷带那位红军后代一行数人上山时,特地为她备了一瓶氧气以备不时之需。来到半山,她支持不住休克了,孙大爷带的氧气救了她,同行的人都劝她转身回去。她坚决不同意,说:“这是当年我父亲走过的路,沿着父亲走过的路,我爬也要爬上去。山上长眠的烈士,是我父亲的战友,我一定要爬上去向他们致敬!”在孙大爷和同伴的帮助下,她终于来到位于海拔4500米的工农红军烈士墓前,向烈士们三鞠躬之后,她又倒下休克过去。同伴们赶紧抬她下山,送到红原县人民医院抢救。

这位红军后代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杨一信,浑身顿觉有力量,一鼓作气攀到山顶,拜谒了烈士,了却一桩心愿。

杨一信拣了那个废氧气瓶,向孙大爷要了红军后代的通信地址。在走完长征路之后,转道上海市,找到了这位红军后代,将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氧气瓶送给她。她喜出望外。如今他们成为朋友。她叫邓玉平,上海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的历史教师。

攀援天险腊子口

杨一信从手提电脑中翻出一张照片给我看。画面是壁立的悬崖,一条羊肠小道绕在悬崖半腰,杨一信面贴山壁,张开手,看样子是在侧身小心翼翼移步,左侧五六米的地上撂着一副照相用的三脚架。

我问:“你这是在作什么秀?”

他答:“当时哪里顾得上作秀?腊子口之难难于上青天。要过这天险,我心中无数,只得放下三脚架,空手走一段探探路况,觉得有把握了,才回头来取随身携带物品。”

我问:“谁给你照的像?”

他答:“自拍,当时我一个人独来独往。”

我说:“这么险峻的地方,稍一不慎,摔死了,也没人知道了。”

他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红军精神鼓舞着我。”

腊子口,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东北岷山山口,属岷山山脉。是四川省通往甘肃省的要道。两边峰峦壁立,隘口宽仅十余米,形势险要。1935年9月红军长征途中曾攻占此天险。

红军经过的艰难险阻,杨一信都要体验。

延安巧遇老红军

今年5月31日,杨一信在延安枣园窑洞,看到一位慈祥的老太婆,穿起当年的红军衣服,坐在纺纱车前,熟练地演绎着纺纱动作,游客不无拍手叫好。

杨一信经过了解得知,她是一位真正的红军,98岁了,叫王定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的夫人。

杨一信主动与王老太婆搭讪。老人可敬可亲,很快就把杨一信当作朋友一样对待。杨一信陪老人游黄帝陵、安塞、西安。通过王定国老同志,杨一信又认识了已80多岁高龄的刘志丹烈士的女儿刘力贞(原陕西政协副主席,已离休)。刘力贞送给杨一信很多有关陕北地区的革命资料,使杨一信更开拓视野。

王老太婆与杨一信可谓一见如故。她向他讲述了过去许多许多的故事,连与谢觉哉的姻缘也端出来讲。她原是红四方面军的女战士。谢觉哉同志是毛泽东的秘书兼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1934年随红一方面军长征。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翻越夹金山,在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那天清晨,王定国在“达维会师”桥下的小溪洗衣服,巧遇谢觉哉,共同的革命理想,使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杨一信说:“王老太婆在延安窑洞纺纱的形象在我的镜头定格,而她的革命爱情故事,在我的心中定格。”

杨一信的红色之旅,收获了艺术,更收获了难能可贵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