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在已经开展的省非遗普查工作中,溧水县文化局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该县骆山村杨姓家族的家谱整整有14本,全部是线装,毛笔书写,其祖先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距今大约3000年。杨氏族谱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杨氏谱系,骆山地图,历代名人图像,历代杨氏授官圣旨内容,各种家规,以及一些杨氏名人介绍等。

  昨天,溧水县文化局方面表示,历史悠久的家谱也是非物质遗产,里面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记载,也有关于历史事件的叙述,以及当时风土人情的介绍,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目前,他们已将杨氏家谱作为下一批的省非遗申报对象。

  

 圣旨也成家谱内容

  记者获悉,目前这14本家谱被收藏在溧水退休教师杨文荣家,62岁的他是杨氏第105代,因为有些文化,又比较热心修谱,所以族人也就放心地把分散的家谱交给他保管。

 在溧水文化局工作人员高巧生的帮助下,记者见到了带有远古气息的杨氏家谱,杨文荣将其锁在书房的橱柜里,里面同时还放了12本复印件,为保护祖先传下来的家谱,他通常只让别人看复印件。

 已经通读数遍家谱的杨文荣介绍,家谱共分三部分,首本主要介绍杨氏家族历史,包括修谱原因,修谱序,家谱目录,后面还配有大量的图片,有骆山村地貌、祠堂、碑坊、坟址以及人物画像,再往后翻,竟出现了许多圣旨图,从上面书写的内容来看,几乎都是各朝皇帝对杨氏族人的封官通知。

 有意思的是,汉朝皇帝封官丞相杨震的圣旨,竟然一式三份,其中给震祖父母一道,父母一道,震本人并妻子一道。此外,首本中还有杨氏十分详尽的家规,如当时的婚姻规定,历代名人遗言,妇女贞节,过继法,16条家训等。

  中间12本家谱是杨氏家族的世系表,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清光绪年间,共繁衍了99代。末本主要是人物介绍。这里面说的都是家族名人轶事和其他人写的人物拜谢撰文。这些撰文中还曾有两个探花为杨氏族人写过拜撰之文。

  在这些撰文中还有一些历史事件,如咸丰庚申年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至此,屠杀当地村民,杨氏20人遇害等。撰文中所有牵扯到的人物在家谱中都能对应找到。

  杨氏家族名人辈出

  西周的伯桥是杨氏家谱中的始祖,伯桥当时被周成王封为杨侯,从此,伯桥及其后人便以“杨”为姓,在后辈之中,又出现了不少名人,其中包括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杨雄等人。家谱花了很多笔墨介绍第24世杨震,上面写着,杨震出身于东汉官宦世家,祖辈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杨宝通晓《欧阳尚书》,是造诣颇深的一代宗师。

   他本人通晓经典,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之称,后来也做了宰相。杨震为官忠贞清廉,生活俭朴。他为官10余年,没有给自己置办产业,不修豪华别墅,常以蔬菜为食,衣着简朴,其他官员都乘坐马车,他却常步行。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开置产业发家致富,杨震坚决不肯,他的几个儿子也当了朝廷大官,都像杨震一样洁身自好。

   此外,还有司马迁的女婿杨敞,家谱上记载的人物故事与《汉书·杨敞传》有不少吻合的地方,其中甚至还有关于成语“汗流浃背”的故事记载。汉太尉杨彪也位列杨氏家谱,他的儿子便是被曹操所杀害的著名天才杨修,遗憾的是书上关于杨修的记载不是很多。杨氏在骆山的谱系中,比较有名的是明朝的杨培庵,家谱描述,他是1604年考上进士的,先后当过江西、河南安察史,山东巡抚等官职,官声极好。家谱还以大段的笔墨介绍了当地民俗骆山大龙的传说,而杨培庵便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朝代更迭远迁江南

  杨文荣介绍,每当他翻看这些略微泛黄的线装家谱,便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杨氏本住在陕西一带,后来是怎么来到江南的呢?对此,家谱有详细的记录。

   “十九世长子敞,居华阴,给事大将军幕府为事,后封为丞相”,这段内容说的是,杨氏第19代的长子杨敞住在陕西华阴山一带,先在大将军府做事情,后来被封为丞相。记者从家谱上看到,由于朝代更迭,先朝杨氏大臣为保身家性命只能举家远逃异地,因此,第77代杨震龙迁到了高淳芦?东庄居住,并在那里繁衍了7代子孙,第84代杨士?把家迁到骆山,一直生活至今。杨士?为何再次迁居呢?杨文荣给记者讲了一个传说:鋋在农闲时打鱼,沿石臼湖一直走,走到骆山一带,网一撒,竟然拉上来10只碗。当即对人说:“我的饭碗就在此地了。”不久,时年53岁的杨士?便把家迁至溧水骆山村。

   从谱序内容来看,家谱是由杨士?的第五代长子杨宗旺于光绪18年修著,迄今为止已有115岁“高龄”。杨宗旺之后,曾重修过两次。第一次重修是1892年,此后,杨氏族人规定此后每隔30—40年重修一次,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修成。1982年,杨氏又修过一次。退休后,杨文荣自己根据家谱画出了世系图,此图画到第99代就没有了,因为家谱只记载到这里。按照家谱推算,杨氏在骆山已有25代,杨文荣是第22代,也就是说,从伯桥算起,杨氏已有108代了。

  历经风雨家谱留存

  说到家谱的保存,杨文荣深有感触。“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实在不容易,这14本是他好不容易分别从三户人家凑齐的,就这样,有好几本的封面已经损毁了。”

   据悉,杨氏家谱曾有41部,被分到11户人家保存。大家原先对家谱也很重视,可是战乱期间连命都保不住,也就顾不上家谱了,存留下来的又遭受了文革的严重破坏,幸存下来的寥寥无几。现有的第十三本是杨殊荣老人当年藏下来的。当年红卫兵到他家抄家,地上有一件蓑衣,他不动声色地把家谱放在蓑衣下,人则躺在蓑衣上假寐,随便红卫兵怎么翻箱倒柜也不起来。还有六本家谱,是被人藏在一个无人住的阁楼上才幸免于难,后来就连藏家谱的人也忘记了,前些年,这家人偶然翻到,杨文荣兴奋地赶紧去要过来,因为这是仅存的前六本家谱。

  杨文荣是杨氏修谱的发起人,在他看来,续修家谱的最大难度在于,必须要找到7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知道他们祖父辈的名字,然后往上推算,才能把谱系延续上去。杨士?长子一系内容已经修好,杨士?次子的长子、三子两系材料也基本搜集全了,现在正着手调查杨士?次子的次子一系,等这个环节结束,杨氏家谱就完整了。届时,他将集资送往印刷厂重新排版印刷,再现完整的骆山家族传承史。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记者 李学芹 实习生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