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感受着以侗、苗、瑶等族为根脉的土著文化,天朦朦、水濛濛、意也朦朦,思古之情悠悠袭来。
过了潕水,夹于沅水和潕水之间的半岛,是小江边村。这里环境特别清幽。潕水缥碧,泛着鱼鳞般的波纹,在秋阳下熠熠生辉。小江边村一溜长长的山坡,有桔林、村舍、菜地、稻田,错落有致,在一片油菜花的黄色调映衬下,疏淡,浑如一抹水彩画。从石砌的码头乘机帆船过来,就发现河岸边的杨公庙,特别的显眼。
忙于在油菜花中追蜂引蝶,享受决不亚于婺源的景致,当回到潕水这边,再次看见一座杨公庙,欣赏庙墙上二龙戏珠,八仙过海的壁画及“再显神通千秋国泰,恩施妙策万代民安”的对联时,不禁纳闷:这杨公是谁呢?
身旁有俩位看我拍片的老人,我很礼貌的向他们请教,年纪小的那位对年长的老人说:你年纪大些,你说吧。
年长的老人站在那儿足足说了半个小时。我实在记不了那么多,只依稀的记得,150年前,在湘西南与黔东南接壤的广大地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杨公菩萨。他是一位威镇一方的土著神祗,在人们心目中无比神圣与崇高,人们顶礼膜拜,祈求他赐给吉祥平安。杨公本名杨漱,籍贯洪江,清朝时“平苗有功”,殁后封为神,后又被封为镇江王,每年五月端阳日,沅水各地杨公庙均由巫师主持庆庙祭祀,塔台唱戏。
古时沅水上有庞大的水上行江队伍,多为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同胞。他们习惯于从神灵那里得到心灵的解脱,当他们放排、驾船来到洪江时,杨公庙便是最好的去处。
对杨公的崇拜不在儒、释、道任何一教的范畴,而属于民间系统。因此,杨公自出现以来成为了沅水上游少数民族群众广泛信奉的河神和地方保护神,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这一广大地域各民族社会历史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