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天终于有幸揭开了杨家大楼神秘的面纱,目睹其芳容。
雄伟之余有秀气
杨家大楼的前半部是杨家祖厝,2003年,村里集资50余万元翻修,仍保留原样。祖厝内设有寝室、厨房、仓库、卫生间等,又铺石埕,重修水池,绿化四周,拟建成花园式古建筑。
杨家大楼的后半部是整组建筑的精华所在。我们踏进庭院的门口,抬首仰望,其西洋式的外观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一身钢筋混凝土的“白色衣裳”覆盖着,大门两侧是石刻的对联,对联周围还有雕工细腻的花纹修饰,两旁是对称的八角楼,楼顶矗立着名为“六也亭”的凉亭。大楼后还隐约露出几座骑楼的屋角,有小家碧玉模样。
大楼四周拱门众多,而且每个拱门各有特色,样式丰富。
庭院内还有一口水井,俯瞰井水,清澈见底,一股凉意顿时涌上心头。
小巧浮雕透雅韵
据同行的石狮市博物馆李国宏馆长介绍:“杨家大楼的浮雕保存得较完整,浮雕图案精雅别致,尤属八角楼旁的浮雕,最引人注目。”
我们临近观察,八角楼墙壁上的浮雕小巧细腻,纹理缝隙结合得完美无缺,图案更是栩栩如生:两翼插着翅膀的西方天使,舞着彩绸,腾云驾雾飞向远方的天堂;天使的两侧是两对威风凛凛的狮子,仰天长啸。
“这两对狮子风格各异,兼收并蓄中国风格和南洋风格。”李国宏说,而浮雕两端是雅致的花瓶,瓶子上的花纹清秀风雅。整个浮雕搭配和谐自然,雅韵之味浓郁。
岁月峥嵘成追忆
杨家大楼见证了福建民众移民台湾、东南亚等地的迁播史。清代乾隆年间,杨家十一世杨士宝、杨士用兄弟移居台湾,另立支派;民国初,杨家大楼创建人杨邦梭跟随叔伯兄弟往菲律宾经商,现杨家子孙在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繁衍生息,人数众多,均把杨家大楼视为家乡的象征。
穿过回廊,从侧门迈进,眼前是“高举伟大毛泽东思想”九个红色大字,那是共和国一段岁月的记忆。
沿着石阶而上,我们来到了天台上的钟楼。据村主任介绍,抗战期间,日寇于1940年7月16日登陆永宁,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永宁“7·16惨案”。当年,日军战机四处轰炸,杨家大楼的“六也楼”也未能幸免,护厝、钟楼均中弹,现仍保留钟楼上镌刻着“六也清音”铜钟,正是日军侵华罪行的见证。
□实习生陈俊杰周梅华记者吴泽华/文古民居档案杨家大楼坐落在石狮市永宁镇后杆柄村,俗称“后杆柄九十九间古大厝”,由两部分组成,其前半部始建于清代的杨家祖厝,现在正按“五间张”、“两进”、“双护龙”的原样重修,后半部“六也楼”是旅菲华侨杨邦梭于19世纪20年代创建的。
整座大楼规模宏大,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前后两部分建筑风格虽迥然不同,却搭配和谐自然,被誉为当年泉州规模最大的华侨民居之一。专家点评西洋特色凸显
雕刻式样齐全黄德鹏(市旅游协会副会长):杨家大楼建筑规模宏大,整个建筑精致美观,设计合理,造型独特。由于处于侨乡之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西洋特色凸显,主要表现在骑楼、拱门样式多,浮雕精雅别致。中西风格互相交融,互相衬托,钢筋混凝土的构造与闽南砖石结构相结合。木雕、石雕、砖雕、浮雕等几雕齐全,相映成趣,互为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