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大夫第其实是多年的心愿,毕竟自打记事起这座大厝和他的主人“杨仔泰”的名号一直在耳边响起。约莫有二十二年没有再踏入这老宅,儿时的伙伴也因为时间而记不起我的面容。要不是文友雪玲珑和涛哥的引路,原本熟悉而陌生的门户已变得格外的触不可及。想想那天,心情是谨慎夹杂着崇敬。
走进大院,主人杨应辰书写的“大夫第”苍劲挺拔,上头朱子家训历历在目,左右为清代书画名家马兆麟和星槎款的墨竹与兰花。石料均来自泉州最好的石砻白花岗岩和惠安的青草石。雕刻精美搭配典雅。《花开富贵》、《喜上眉梢》、《莲生贵子》……无处不在渗透着主人的儒商风雅和美好愿望。石雕上的戏曲人物从不落幕地演绎着一出出才子佳人。
纵观建筑,其完整地保留着前庭、中落和后进。中落即为大夫第的主体建筑,相对保存完好则要归咎于传承一代主人的智慧。据介绍,文革时红卫兵破四旧那会儿,主人竟然“主动”地要求自我破除,也就是有了这样的“主动”才使建筑的破坏程度降低到最小。内部的绘画或雕刻也被主人巧妙地用牛皮纸和红土装饰起来而躲过此劫。
走进内院天井,取自宋代理学大家紫阳夫子“朱熹”的书法墨迹“述志堂”镶金大匾依然灿烂夺目,这里是家族祭祀的场所,历代宗亲牌位述说着传承中的风风雨雨。而传说中的小姐楼与后花园则在解放后荡然消逝于那一场场的政治运动,谈话间女主人的语言里流淌着万般的无奈和百般惋惜。
拍摄从上午八点半开始持续了五个小时,三十五六度的高温全然没有影响拍摄的心情,即使是到胶片用完心里还有那意犹未尽的感觉,也就在要结束的时候还信誓旦旦地向主人讨要再次打搅的机会。
记得离开的那会儿,院子里的鸡蛋花淡淡地飘来南亚的芬芳,仿佛寄托着主人内心难以割舍的眷恋,倾述着那些往返于南洋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修缮前
修缮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