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还是公元1992年六月的盛夏,幺叔杨泽永从简阳石埝老家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久寻的简阳客家杨氏老谱终于找到了,在柏林湾我第106世叔祖柏舟公手中,柏舟公因自幼家境贫寒,所学不多加之年迈无力保存和续修族谱了,希望嫡系宗亲中有个懂谱爱谱的传人,继承此事业。那一刻,我虽身在青神,心却早奔向故乡了,好像这部老谱就似祖先刻意为我之保留。不过,说实话,有关简阳清代杨氏客家族谱能否还残存于世?四大房宗亲都苦寻无果,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了,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议论过,入川二世祖光琏公所持广东明代老谱在解放初期破“四旧运动”中被焚毁了,而且祠堂也非常残破,让人可惜而无奈。也据我所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历史、政治和社会等诸多原因,包括我们杨氏族谱在内,几乎很少再有修订的。自1978年始,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时至今日,终于有条件来思考修订族谱的事宜了。
因此一接到电话,次日就请假,冒着烈日赶回了老家---四川简阳石埝。由幺叔的陪同下我拜访了柏舟公:在旧时公一家四代都是我柏林湾客家杨氏族长,负责维护祠堂,保存和修缮族谱(明,清时期抄本各一部)。然而民国时期,家境渐渐衰落,已无力续修,只为主要人丁添补;解放后,由于各种政治运动接踵而来,原祠堂供奉的明代广东原谱不幸被焚毁,公为保护仅存的一部清代手抄本,将此谱用油布包裹,暗藏于废弃的红苕窖里,方才使我老谱幸免于难,可这一埋就是30多年。后来,公社取消,责任田到户,已经没有族长和祠堂这一概念,公也就未在对外提及族谱事宜。1992年,公因为房屋修建,将此谱挖出妥善保管。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宗亲生活得到逐步改善,人口也不断繁衍迁移,排辈取名,祭祖祭宗都要有老谱来支撑,所以公也一直寻觅能担此责任的传人,以把族谱文化发扬光大。
在与柏舟公屡次交流详谈后,公感动于我文史知识的积累与修谱的热心,遂将老谱取出传与我,这应该是族产,本人受传深感责任重大,恐心有余而力不从。在小心翼翼地拨开包裹厚厚的塑料布,再翻开最后一层红布,展现出来的就是我杨氏客家的镇族之宝----《杨氏族谱》:该谱为黄褐色,16开宣纸线装清代手抄本,字体娟秀,共142页,284面,记载杨氏西周康王六年受姓以来至106世泽字辈世系,代代无断隔(但第107,108,109世已经没有篇幅续接了)。老谱还有世系歌,宋明清历代谱序12篇,瓒表,御状官司及判复,点灯碑记,辈分表,家训,族规,世系表,迁徙史等等,所载历史远在孔,孟,颜,曾家族之上。但族谱所载最后一次大修是清光绪15年(1889年),到受传我手中已经近百年没有续修,整整一个世纪,一百个春秋年轮,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我们杨氏有多少家族的历史往事需要回顾,有多少家族的人际脉络需要梳理,有多少家族的人心力量需要凝聚,有多少家族的丰富资源需要整合啊。柏如公一再交代一定要让友祥公的四房分支合族共修,早日了却心中夙愿。
我想柏舟公所期望的大修杨氏族谱,不仅是撰述、整理我们本家族历史的伟大工程和盛举,同时,一部好的家族史也将成为地方志乃至于中华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在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时代里,我们杨氏家族的子孙们确有必要去好好做这一件无愧于先人、有利于今人、启迪于后人的神圣事业。
俗话说,饮水思源,树高有根,水长有源。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追问着一时难解的问题:我们的先辈来自哪里?我们的祖辈是谁?我们的父辈是如何才有了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同辈又和哪些人有着不能不说的亲情渊源?一句话,我们会常常追寻,当然,这也应该而且有必要去追寻我们自己的“根”与“源”在那里。不仅如此,我们今天的每一分成就与我们先辈们的辛劳与奉献都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其子孙后辈建立了诸多千秋基业,我们今天的每一点进步或多或少地在荫庇着祖先们的功德。我们的先辈们以其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开山辟地;以最朴实的情怀,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以最炽热的爱,繁衍生息出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灵。如此这般,才使得我们杨氏家族数百年来,傲然屹立于川东门户雄州这块可爱的土地上。前辈的丰功伟绩,卓越功勋,道德修养,人格美德,后辈当应要好好珍惜、缅怀、学习之,更应发扬光大之,传播宣扬之。
以史为鉴,善莫大焉。第11次大修杨氏族谱,我以为,也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现代社会,关系复杂,经济发展,极其迅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意识,已深入人心。这样的时代既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诱惑,更充满了挑战。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源于家族和族群的和谐与发展,通过大修族谱,我们不仅要梳理出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渊源流变,更要借此机会,整合杨氏家族的资源,增强杨氏家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谐力和发展力,使得我们杨氏家族的子民,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能吸取各种资源和原动力而立于不败之地。这确是件于己于人,于公于私,于家于国,利在当代,功在未来,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业。我想,这也许正是11次大修杨氏族谱的主要意义之所在吧。
第11次大修杨氏族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体系之繁杂,历史之久远,联络之困难,是可以想见到的。如何大修杨氏族谱?接触中深感多数宗亲观念陈旧保守。我想,其中固然有先辈修谱时所定的基本规矩和体例,我们当应遵循。但我窃以为,族谱续修不应人分贵*高低,而应秉承生命可贵的原则,秉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凡我杨氏家族成员,无论何时何地之人都应一一梳理其渊源流变之脉络,凸现其杲杲品德之所在,力求彰显出每一位生命存在的尊严:
-----因为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本质是没有贵*高低之分的。在杨氏家族的历史长河中,有的人历经坎坷艰辛,奋斗追求不止,开辟了一方天地,成就了一番伟业;但更多的是平凡而善良的人,他们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耕耘于这块热土;有的人可能一生默默无闻;甚至有的人其生命个体如天空的流星,即闪而过,如盛开的昙花,偶尔一现,但作为曾经的生命存在,在特定的时空中曾有过给予过家族的某种惊喜和可能的希望。正因如此,对于所有杨氏家族的子民,对于这些子民曾经所拥有的一切,我们的杨氏族谱都应该好好地善待之,记载之,传颂之。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之情,去对待我们杨氏家族中的每一个或伟大或平凡的生命,去敬畏我们的列祖列宗,去敬畏曾经养育过我们的每一寸乡土。
曾几何时,家父泽忠公受恩于我的祖辈先人,受恩于养育我的故乡山水。1958年在青年时期,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离乡进藏,参加了剿匪平叛和两次对印自卫反击战,屡建功勋,是当年西藏军区最年轻的对印前指后勤领导小组成员,1970年为响应三线建设,家父参加三支两军来到四川眉山投入国防军工事业,1977年又在军代表任上转业留任,期间辗转离乡已整整50余年。虽然我自幼一直随父母在外,成人后又四处漂流谋生,历经无数沧桑与无奈,但偶尔也回老家看看,每每遇到儿时的伙伴,看到熟悉而陌生的故乡风情,尝到地道的家肴,品到醇香的米酒之时,睹物思人,见景生情,顿生无限的人生感慨。是啊,离故乡的距离越远,离亲人的时间越久,便在心中更生出对故乡与亲人的眷恋和思念。
我在1996年以后又曾多次回乡小住,但这时的柏舟公,阿几等前辈都相继去世,这些老人为人正直善良,一生艰辛耕作。面对亲人离去,面对故土远离,客舍他乡流离漂泊的我,在感叹生命的脆弱、无常和无奈之际,更深知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早日将我简阳客家杨氏族谱续修完成。虽然生老病死,乃自然之规律,无法抗拒,但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上苍既然赐予了我们每个人以生命的尊严,那么就应该好好珍重这无上至尊的生命,好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光阴,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每个人都应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此为我们的先辈争光,为我们的家族添彩,更应为社会和时代奉献一份应尽的心力,让原本绚丽的生命之花绽放的更加灿烂。

广东入川客家简阳始祖友祥公第八世孙 杨庆
农历2006年大年三十除夕夜于简阳市石埝乡百合村杨家老房子寒灯之下
联系电话: 13183825975
E-Mail: yq19690402@yahoo.com.cn
QQ: 736675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