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埠文里砂池杨氏最近重修祖墓,邀我前往考察,竟发现是一处宋元小墓葬群,不胜欣喜。
小墓葬群在桑浦山的横山上铸钱洞左近,属庵埠郭陇地界,北回归线刚好穿过其间。墓地沿半山坡占地2021平方米 43×47米,分6级营建,略成扇形。每级高深不一,第三级高1.18米,深7.2米,为面积最大之一级。
墓葬共5座,在第一级略作弧线排开,总宽18.5米,排场显示了3个辈份。依中间1号墓的座向,为座东南向西北偏北22度。2、4号墓和3、5号墓错落有序,在1号墓两旁形成对称。1号墓碑高79厘米、宽46厘米、祭台宽103厘米、深53厘米、高52厘米,碑文为“宋初祖玄靖先生杨公、徽德孺人朱氏墓”;2、3号墓降低46厘米,墓碑规格均为高80厘米、宽47厘米,祭台宽106厘米、深54.5厘米、高53厘米,2号墓碑文为“元梅岩杨公、善人李氏墓”,3号墓碑文为“元梅山杨公、孺人鄞氏墓”;4、5号墓又略降低,墓碑规格为高78厘米、宽35厘米,祭台宽97厘米、深54.5厘米、高44厘米,4号墓碑文为“元云山启犬杨公,贞人王氏墓”,5号墓碑文为“元云峰杨公、孺人郑氏墓”。5座墓的墓碑都没有什么雕饰。祭台厚重,略成“酒盅脚”,正面只刻“福禄寿”和简单的纹饰。
据砂池杨氏族谱记载,2、3号和4、5号墓的主人是两代人,但身份不详。从墓葬的布局、形制、材料来考究,4座元墓应是一次性迁葬的产物,而且原来都没有墓碑和祭台,其时间应在元代后期甚至入明以后。1号墓全不显宋墓的形制,明显是随潮人“奉祖”的风气,奉宋代同姓名人显宦为祖先,应是衣冠冢。“玄靖先生”南朝以来是名宦的谥号,南梁刘峻、唐朝杨播都曾获此尊谥。此外,道教对具有一定学识或接受法位的道士也尊称“玄靖先生”,言“学士若能弃世,怀远游之志,常坐高座读经教化愚贤,开度一切学人,其人钩深致远,才学玄洞,志在大乘,当称玄靖先生”(《敷斋威仪经》。宋代杨姓有谁受此谥号,此玄靖先生又是指谁,须候进一步查证。
历代的墓葬都在墓碑的碑额上刻上朝代名,如宋、明、清,以示墓主人所处的时代,民国后则用“祖”字标示。但元人的墓葬难见墓碑,大体都是贝灰的墓面,什么文字都没有。1982年潮州市那时不包括饶平开展文物普查时,全市只发现三座有碑刻的元墓,古巷、沙溪、官塘各一座。据考察,这3座墓纯属后代重修,其中孙月木覃、陈梅溪两墓明显是明代重修时才立碑。另一座陈致政墓更明显是民国重修的。明代的夫妻合葬墓有一段时间把男女的位置颠倒,这种习俗是认为碑额的“明”字分为“日”和“月”,日是阳属男性,月是阴属女性,因让夫妻对字入葬,在墓碑上也就形成女左男右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横山元墓和孙月木覃、陈梅溪的墓碑均不加“考、妣”,由此,我们是否可判断是元墓的定制呢这还有等发现更多的实物来佐证。
元朝的墓葬为何如此草草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元统治者实行种族歧视的野蛮统治。当时人民被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按等级对待,在选用官吏、科举、刑罚等方面均有差别,社会地位以蒙古人居首,色目人次之,汉人再次之,最后是最迟被征服的南宋遗民,潮州人便属南人之列。潮州从至元十六年 1279归元,至洪武元年 1368归明,在元朝被统治了89年,人民作为第四等人备受种族歧视,仕途显达、科场得意的人很少。一般百姓更是人权横遭侵害,贫困穷愁,生受压迫,死难立碑,墓葬尽委荒土丘,日久难认。还有一说,元朝苛捐杂税繁重,还对百姓征收墓葬税。
横山宋元小墓葬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元代墓葬和潮人的“奉祖”习俗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