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思,靖州人(原籍江西),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享年88岁。
杨再思是唐末五代靖州“飞山”“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
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纷争,满镇割剧,其时叙州(治所在今黔阳县西南黔城)南部一带苗、瑶、侗各民族在潘金盛、杨再思的领导下,逐渐兴旺繁盛,形成一个以飞山(距靖州县城5公里)为中心的民族集团--“飞山蛮”,后梁时期,马殷占据湖南,称盐王。潘金盛领飞山和五开(今贵州省黎平县)一带,杨再思据叙州的潭阳、郎溪一带,互为声援,以拒马殷。梁开平五年(911年)马殷遣吕师周经飞山奇袭,斩金盛。迫于形势,杨再思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屯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以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附楚后,杨再思励精图治,设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 葆迹?г︶济瘛2⒁宰峙?ldquo;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飞山蛮”进行兴盛时期。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城州兵民屯集,商贾出入,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马楚政权灭亡后,杨之七子正岩将"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县)。杨再思团结各州的兄弟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芙济侯,广惠存侯和芙党侯。
殁后,湘、桂、黔三省边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杨的忌辰)当地群众常去飞山庙祭奠,经久不衰。
“十峒”首领的峒,在辞海中解释为:少数民族的政治组织名,有固定的地域,以山岭、河流为界,大峒包括许多小峒,有处理事务的“峒头”。“十峒首领”之说仅见于《宋? 贰贰!端问?middot;诚徽州传》云:“诚徽州,唐溪洞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这就是“十峒首领” 最早的出处。
杨再思唐未时被派驻叙州和靖山,唐未至五代十国时期战乱,杨再思为保所管辖的少数民族领地,组织当地人民保家卫国,建立了割据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大峒以下有小峒,小峒以下以寨为单元,实行了全民皆兵,各寨修建严密的自卫体系,昼夜守卫,遥相呼应,以十解一,一寨有事,各峒支援。将所生产的粮食果蔬地就保存,形成了一个较全面的生活、生产体系。各峒按季节和节日轮流举办商品交易活动,是较简陋但功能齐全的市场经济。历经各朝各代,世世代代相传。
论十峒自治功能和杨再思的管理能力,他可以占山为王,成为割据的土皇帝,包括他的几个儿子,管理能力更胜一筹,但他是汉人,将国家统一的观念贯彻始终,他所管辖的地区始终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杨再思及其后人的这些治理地区方法,几百年来构成了系统的思想,那就是:严修蓠,广积粮,不称王。
&n bsp; 明朝朱元璋平天下,咨询大学士朱升,朱升熟读诗书,和杨再思是同乡。他将杨再思的的这种思想进一步深化。1354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执掌濠州红巾军的领导权。第二年从和州率军南渡长江,攻占采石、太平,于1356年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然后攻占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他“地狭粮少”,“孤军独守”,兵力和地盘不及西面的陈友谅和东面的张士诚,政治威望和影响也不如北面的小明王,处境十分艰难。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壮大自己的实力,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积极营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军事;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讲究斗争策略,不要急于称王。
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逐步巩固和发展了自己的根据地,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1360年陈友谅进攻朱元璋,朱元璋进行反击,开始与群雄逐鹿中原。1363年灭陈友谅,1367年灭张士诚,降方国珍,旋即出兵北伐,与元朝政权进行最后的决战,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明朝。
; 朱元璋在“地狭粮少”,“孤军独守”南京时,没有被暂时的胜利所迷惑。而是选择“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采取巩固发展战略,先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洞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名言即出于此处。和杨再思治峒管理方式不谋而合,是杨再思思想的延伸。
1935年中国革命战争在危急关头,中央红军受到了前所没有的巨大压力,毛泽东对贵州地区的历史和红军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溯源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评估。由于他的正确思想,在贵州会议一举确立了领导地位,使革命转败为胜。当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杨再思历史上所辖地区少数民族的抵制,红军夜宿房檐下,雨夜不扰众的情景深深感动了少数民族,他们开门迎亲人,送子当红军,很是感人。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扬,为中国革命的必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有一号称“渠阳布衣”的名人发表论文,他将杨再思带领少数民族归汉说成是投降意识。说杨再思没有带领少数民族抵抗汉民族的入侵,出卖了“飞山蛮”的利益。
&nb sp; 按此君的理论基础是:正当马殷破飞山峒灭潘、杨之际,马殷强兵压境之时,便派出代表杨再兴以其地附楚,这是杨再思为了保全脑袋的稳妥之举。再思惧马殷,贪生怕死,出卖了“飞山蛮”大众,才让再思存活下来,并割叙州之大部地域与其掌管。这样,也就和史载“五代时为马氏有其地”,“靖州‘飞山蛮’有杨再思盘踞”。此君的理论和台湾陈水扁一拍即合:爱我“飞山”,就要独立于中华国以外。如果来场尸山血海的大争斗,才能体现出杨再思和少数民族求民主,争自由的独立世界。只有牺牲大多数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命,才能体现出对唐朝帝君的忠。他没有深入了解五代十国时期,唐已结束,杨再思能够为了保护唐朝利益而牺牲广大少数民族的利益吗?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杨再思不拒国家统一,保全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被称是“救世生灵”,是必然结果。
此君还说,杨再思所盘踞的飞山蛮,就是蛮溪之地乘机拥兵割据的分裂政权之一,他自置诚州,自暑刺史。后又分其地为十峒,以十子分领其地。再思从此便踏上叛唐分裂之路,成为五代乱世分裂 国家的一个小贼子。他还以被马殷生擒的刘存及陈知新为例,二人临死大骂:‘大丈夫以死报答君主,岂肯事奉贼子!’于是马殷便把他们斩了。刘、陈死不叛唐降楚,这就叫以死效忠。试想,唐未时朝庭已无能力管理国家,为了一个忠字而舍取多数人民的利益值得吗?说杨再思分裂唐朝,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五代十国的雏形已形成,唐已不再。反五代而复唐已是不可能的事情。攻击杨再思,只能说是他个人对历史认识上的偏见。


山西省杨氏文化促进会
中华杨氏电子网络宗亲联谊会
执笔:杨安生、杨军(原中国人民解放军27军军部参谋)
二00七年十一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