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直凤阳人,始祖名讳是大功,在永乐年间从军到燕国,迁居到正定,传到今天已经三百多年了。族人大多务农,学习文化的人很少,以至于家谱失传,世系未能考定下来,我私下里为此担忧。询问族人,没有人能了解,想等后代子孙起来修撰它,又怕时代久远,越加难以分辨。丁未年夏天我因为家事已办,稍微有了了闲暇,就检点残缺了的书籍,从零星的记载中见有一纸罗列着前人的名字,尽管其中不无可疑之处,但拿这个就可以追溯家族的本源,大致应该不错,怎么能因为时代久远而就把家谱置之不问呢?于是就按坟墓进行查找核对,依*碑文来辨明族人长幼的顺序。

从始祖到先父,相传已经八代。始祖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讳叫从义,次子名讳是从礼。次子就是我这个分支的祖先,考查祖先从礼以下的墓穴位置都在偏西部分,其它没有另外的墓穴,据此可以知道高祖、曾祖、祖父都是单传,只到先父时,才生了我们兄弟三人,世系弄明白以后,就绘画出清晰的图谱,清楚地把本支的世系按序标记出来,使后世子孙一看这本册子,就对本族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才不至于把宗祖世系弄混淆,各支各系茫然不清。这是我几年来最急切要完成的责任,只期望不要辱没了自己的先人罢了,哪里敢说继承遗志,叙述族事,与古代仁爱之人、孝子贤孙的心思一样呢?

雍正五年也就是丁未年(1728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八世孙杨芳(字子馨)谨记。

余南直凤阳人也,始祖讳大功,自永乐时从军至燕国,迁居于正定,传四百余年。(此处有误。明朝永乐年始于1403年,到雍正五年也就是1728年是325年,所以应说“传三百余年”何况四百余年传八代人,也说不通。)族人率务农业,习文翰者少,遂至家谱失传,世系莫考,余窃忧之。访问族人,莫有知者,欲俟后世子孙起而修之,又恐世远年湮,愈难分辨。丁未夏月余以家冗少暇,检点书笥,从零星残编之中见有胪列前人名讳一纸,虽其中不无可疑,然执此而遡本穷源,大略应亦不谬,岂可因世代遥远遂置家谱于不问,于是按冢查派,因碑记以辨长幼之序。

自始祖至先严相传以及八世,始祖生二子,长讳从义,次讳从礼,次即余分门之祖也,考从礼祖以下穴道俱在西偏,别无旁冢,可知高曾祖父皆系单传,惟至先严始生余兄弟三人,世系既明,因而绘画莹图,清序本支,俾后世子孙一览是册,明如指掌,庶不至宗祖混淆,支派茫然其莫辨。此余数年来切己之责,惟期无忝于所生而已,敢云继志述事同古仁人孝子之用心也乎。



雍正五年岁次丁未榴月望日

八世孙芳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