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弟烈士
杨连弟(1918-1952.5.15),天津市北辰区北仓镇人。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高桥时,机智勇敢地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获“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1950年9月光荣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1师1团1连副连长。
在朝鲜战场上,多次出色完成抢修铁路大桥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朝鲜前线的战斗,先后荣立战功6次,其中大功1次。1951年7月,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带领一个排12次搭设浮桥,并创造出“钢轨架浮桥”的方法,保证了正常施工,使几次中断的大桥顺利通车。1951年8月,出席了志愿军铁道兵首届庆功大会;9月当选为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团代表归国观礼,并应邀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1952年3月重返朝鲜前线。在粉碎敌人“绞杀战”的战斗中,英勇指挥部队坚守百岭川等重要桥梁地段。1952年5月15日,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4岁。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1枚。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弟连”。
杨根思烈士
杨根思(1922-1950.11.29),本名羊庚玺,祖父羊金魁,父亲羊德堂,江苏省泰兴县羊货郎店人。1942年参加革命,1944年3月参加新四军,在新兵登记时,部队同志将“羊根玺”误听(写)为“杨根思”,从此沿用杨根思名。杨根思这块质朴的矿石(玺),投入了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在战斗烽火中炼成了一块好钢。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20军58师172团参谋,1946年10月在攻击郭里集战斗中,根思用拉雷炸毁碉堡,战后被誉为“爆破大王”。1947年1月攻击齐村国民党守军。杨根思用两包炸药连炸两座碉堡,又抱炸药包慑破敌胆,迫使堡内大批守军缴械投降。战后被评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1948年12月由第172团参谋调任第172团3连3排排长,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被评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大军渡江后,参加解放上海战役,被提升为第172团3连副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参加军首届英模大会,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随升为第172团3连连长,出席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同年9月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接见。1950年11月7日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11月29日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南小高岭战斗中,带领3排战士坚守阵地,切断美军退路,接连击退敌人8次品反扑。阵地上只剩下3人,通讯员玉喜负伤,重机枪手陈德胜于弹打光,杨根思果断命令两战友撤下,独自坚守,美军一军官挥舞陆战一师的旗帜发动最后冲击,嚎叫着领队逼近阵地。杨根思举起驳壳枪将美军官及军旗击倒,点燃导火索,身抱炸药包冲入敌阵,轰然与群敌同归于尽,时年28岁。杨根思用生命保住了小高岭阵地,为夺取第二次战役胜利立了卓越功勋。1952年5月9日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光荣称号,并将所在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3排命名为“杨根思排”。1953年6月25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利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1枚。
1955年泰兴县人民政府亦在其家乡修建“杨根思烈士祠”,后改名为“杨根思烈士陵园”。
【中国共产党杨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杨殷烈士
杨殷(1882.8.12-1929.8.30),字孟揆,又名杨梦夔、杨夔礼、杨典乐,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身于一个小康户家庭。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转为国民党党员。192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军队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军事部长(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军委主席),为党和军队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主革命时期,1913年3月在上海曾向镇压革命的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行刺。1914年转为中华革命党党员。1917年在广州任孙中山卫队副官,兼大元帅府参军处参谋。1919年起在广州西关盐务稽核处当师爷。192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专门从事党的工作,并变卖家产,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的困难。同年底,被派往苏联参观、学习。1923年春回国后,从事职工运动,并根据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需要,参加国民党组织的活动,同年10月被选为国民党广州市第四区分部执行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他先后在广州、佛山、顺德等地以及粤汉铁路职工中组织工会,开展工人运动,同时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建立共产党的组织。
大革命时期,1925年3月,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广州办事处顾问。同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工人部特派员身份去上海,慰问香烟业罢工工人。10月参与组织工农兵革命武装,配合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1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介绍广东、香港、上海等地工人运动,以及建立广东工团军的经验。同年5月起,参与组织广三、广九、粤汉铁路工人罢工,配合东征军回师镇压军阀杨希闵、刘震寰部的叛乱。后又以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身份参与领导广东省港大罢工。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坚决主张反击蒋介石的阴谋活动。同年7月,参与组织铁路工人纠察队,并率队与工贼控制的反动武装进行战斗。1927年参加中共广东区委领导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整顿党的组织和工会,准备应变,坚持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广东区委改组为省委,任省委委员兼省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任,后又兼省委肃反委员会主席。往来于香港、粤东、广州、海南岛等地,指导武装斗争和肃反斗争。同年11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负责总指挥部参谋团的工作,率敢死队配合第四军教导团攻下公安局,接着又指挥西关地区战斗。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任人民肃反委员会委员。张太雷牺牲后,任广州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起义失败后,到海陆丰协助彭湃等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6月至7月,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候补常委。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长兼江苏省委军事部长,曾到江苏、山东、安徽等地指导武装斗争和白区工作。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白鑫告密,与彭湃等在上海被捕,30日与彭湃、颜昌颐、邢士贞4人一起被秘密杀害于龙华上海警备司令部内,时年47岁。中国工农红军曾建立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以志纪念。
杨开慧烈士
杨开慧(1901.11.6-1930.11.14),女,幼名霞,字云锦。湖南省长沙市人。出身于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昌济先后在湖南第一师范和北京大学任教,是一位爱国的进步学者。她先后在衡粹实业学校、隐储女校、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在长沙结识毛泽东。1918年秋随父到北京,在家努力自修,攻读英文,阅读新思想、新文化书刊,同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经常接触,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同年底毛泽东再次到北京,俩人开始建立恋爱关系。1920年1月杨昌济病故后,举家返回湖南省长沙板仓。不久入长沙福湘女子中学读书,带头剪短发,组织发动进步同学,同反动的学校当局进行斗争。7月协助毛泽东等创办长沙文化书社,不久同毛泽东结婚。1922年同毛泽东居住在长沙清水塘,作为中共湘区区委的秘密机关,担任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同时兼任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干事。协助毛泽东热情接待来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妇女,处理区委机关大量日常事务。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成为毛泽东的忠诚伴侣和得力助手。
大革命时期,1924年随毛泽东到上海,到小沙渡纱厂工人夜校讲课,随向警予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2月随毛泽东回韶山,协助他开展农民运动,开办农民夜校,建立雪耻会,发展党组织。同年冬赴广州,为毛泽东担任联络交通工作,去中央政治讲习班听课。1926年11月同母亲带孩子返回长沙。1927年初随毛泽东到武昌,经常帮助他抄写材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同母亲及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回到长沙板仓,积极支持毛泽东深入农村领导秋收起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领导以板仓为中心的长沙、平江边界的地下斗争,经常深入贫苦农民家中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重建党的组织,独自顽强地战斗整整3年。1930年7月底8月初红军攻占长沙并撤离后,国民党湖南当局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屠杀革命群众。10月中旬她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长沙陆军监狱。在狱中,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逼迫她登报声明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她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并鼓励同监难友坚持斗争,利用亲友探监向党组织汇报狱中情况。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
毛泽东在1957年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句,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词中热情怀念的“骄杨”就是指他的夫人和战友杨开慧;“柳”则是指李淑一死去的丈夫柳直旬。
【近代民主革命杨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杨卓霖烈士
杨卓霖(——-1907),湖南省醴陵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行伍出身。1900年曾随清军在京、津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后愤清政腐败,乃周游各省联络会党密谋起义,欲推翻清朝。后入南京将备学堂学习。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时为陈天华投海深深感动,想大干一番事业,遂为学习爆炸技术专门迁至横滨。不久,他的好友姚宏业被留学生选为灯国设学代表,路过横滨,两人相对面位,各以死相勉。积极投入反对日本取缔中国和朝鲜留学生的斗争。1906年回国返沪,创办《竟业旬报》,宣传革命。准备策应湘赣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又称“丙午萍浏之役”),后起义已告失败,乃转赴扬州准备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因事败被捕。负责审讯的清吏以其是自己的同乡,暗示只要不承认革命党,就可为他减罪。但杨卓霖却直言不讳,说他就是革命党,曾读欧洲历史,知中国如不实行政治革命,就不足以救亡。临终时遗言为:“不自由毋宁死。佛家云,众生一日不出地狱,即余一日不出地狱”。遂于1907年底在南京慷慨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