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圆奶奶早日与亲人团聚的梦

家庭成员
父亲:姓:杨(名字不记得),在家兄弟排第三,因此人称: “三哥”。
母亲:姓:林(名字不记得),人称“三嫂”。在家的兄妹当中好像是排第七。也有人称其“七姑”?七妹?
哥哥:学名:杨恨(?);正名:杨吉辉。
姐姐:杨玮(?)娴。
奶奶自己:杨梅妹(花名);正名:杨雪娴
弟弟:婴儿时就被狗吠声吓,发烧夭折。
成员经历:
父亲: 祖籍中山县,在家排行第三,人称“三哥”,职业“走船”(即开船——货轮,带有很高的烟囱的那种船。父亲经常开船到世界其他各地区,如新加坡。奶奶的父亲平时一般是一两个月回家一次看望家人,并且会带很多礼物给家人,如香蕉等糖果。到奶奶四五岁时(大概在1941年12月8日左右)日本袭击香港,空袭九龙半岛,水上船只和工作人员命运不保,此后全家逃难,欲回老家广东中山县(现可能位于珠海市杨家祠堂附近)。此时没有任何有关父亲的消息。在童年的奶奶的心目中,父亲是一位高大,对妻儿子女都异常疼爱的慈父。
母亲:林XX?职业?(据奶奶当时说母亲是同属于传统家庭妇女的那种没有职业,在家相夫教子)。1941年日本轰炸香港之后把街边许多店铺烧毁,造成香港严重缺粮,许多百姓迫于饥饿将烧糊的大米等也买来充饥。奶奶的母亲便是其中的一位不幸者。在没有父亲的任何消息之后,姐姐杨雪晗也不知去向。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凌辱,母亲带着哥哥杨汉波,童年的奶奶共三个人乘船回大陆中山县(现可能位于珠海市杨家祠堂附近)逃难。但是很不幸在逃难途中母亲由于吃了烧焦的大米导致痢疾,口舌生疮,全身浮肿出泡溃烂,又缺乏及时的治疗,因此尚未到达中山县(现可能位于珠海市杨家祠堂附近)就病死途中。当时状况十分凄凉悲惨:到岸后兄妹俩只好将母亲的尸体用一张破席裹住并用沙滩的泥土草草掩埋。从此以后就只有哥哥照顾妹妹,两人相依为命。
哥哥:杨恨波/杨吉辉。当时大概十来岁,已经上学,而且成绩不错。他在学校学唐文(即中文)和英文(据说哥哥的英文学得不错)。他是给童年的奶奶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亲人。母亲去世后,是哥哥将奶奶带回老家中山,并负责照顾好她。
姐姐:杨雪娴,在奶奶童年的记忆中印象不深,日本轰炸香港之后可能已经失踪,当时不知其去向。
姑妈:姑妈是奶奶记得的唯一一个除家人之外的直系亲属。她是父亲的亲姐姐。一直住在老家中山县(现可能位于珠海市杨家祠堂附近)。在奶奶记忆中姑妈早已结婚,但奶奶没见过其丈夫。而且期间来过香港奶奶家里做客。姑妈是与她女儿一家同住(家中还有她女儿的丈夫和外孙女)。不知其姑妈是否还有其他小孩,只知道她又一个女儿,好像没有儿子。但是很不幸到奶奶和哥哥到达中山县(现可能位于珠海市杨家祠堂附近)时姑妈早已经去世。当时我奶奶他们是寄宿于姑妈的女儿(当时她大概也有二三十岁)家(相当于做客性质),因为没有多久兄妹俩有返回了香港。(时间大概在1941年-1942年之间)。姑妈的女儿家具体在哪奶奶已经没有印象,只记得表姐家对面是个“杨屋祠堂”。
家庭住址:
香港市九龙半岛油麻地伟晴街。家里住房很大,是租的,流动性较大。但在此住了较长的时间。奶奶及家里的几个兄弟姐妹都是出生于香港。
老家是广东省中山县(现可能位于珠海市杨家祠堂附近),但是当时举家基本都已经迁往香港,已习惯香港的生活,中山好像已经没有房屋。老家基本没有什么亲戚。只有与姑妈的女儿有来往。表姐家具体住哪印象不深,只知道她家对面是个杨屋祠堂
事件经过:
到达中山县(现可能位于珠海市杨家祠堂附近)后奶奶由她哥哥照顾。她当时大概有五六岁。但是在中山住了不到一年,后来马上返回香港。有一天在街上和小朋友玩耍突然过来一个男人自称是父亲的朋友(据奶奶说那男人原来她也确实经常见过面,是家中常客,好像与父亲有过交往),说要带奶奶去他父亲那,并且说会有很多的香蕉等,于是就这样被人贩子拐骗了去。
由此判断
奶奶可能出生于1935年左右。由于这样一段经历使她也不知道自己具体出生于哪一年。据她自己说可能出生于1933年。不过这也有可能。但是我认为她于1935年出生更为合理。因为到日本轰炸香港时她已经有六岁,从中山县(现可能位于珠海市杨家祠堂附近)避难再返回香港后也就刚好六七岁左右,这正与她说的六七岁被人贩子拐骗走相符。
现在唯一能寻到的并且可能性相对较大的亲人之是奶奶的哥哥杨吉辉(杨恨波)及其后代。如果他老人家尚健在的话今年可能已经达到八十岁左右的高龄。他及其后代在香港的可能性大于在中山的可能性。因为一:当时回中山县(现可能位于珠海市杨家祠堂附近)为了避难;二:中山老家已经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个姑妈的女儿;三:哥哥当时已经在香港上学,只是由于战乱学业被中断;四:父亲与妹妹杨雪晗是在香港下落不明的,在中山表姐家只借住了一小段时间加返回了香港。(据历史记载:1941年日本突袭香港继之统治香港3年零8个月。在这一段黑暗岁月,香港居民大多逃回内地乡间,从此人口下降至60万;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内战爆发,解放战争开始,解放战争时期离开香港的人有陆续回去);五:兄弟姐妹从小就在香港出生成长,更习惯于香港的生活,同时回去也是为了躲避大陆的内战之霍乱和寻找失踪的妹妹杨雪晗与生死未卜的父亲。
另外有一个极小的可能就是奶奶的表姐及其后代仍然生活在中山县(现可能位于珠海市杨家祠堂附近),如果有可能找到他们的消息,那也有可能联系上哥哥杨吉辉及其后代。
如果姐姐杨雪晗及其后代还能找到并且在世的话,也不失为一个希望。
当然,也不排除或许他的亲人们已经迁往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或者早在战乱中就已经去世。但是无论怎样,寻亲之路尽管渺茫艰辛,我们作为杨雪晗(杨梅妹)的后代有责任帮助奶奶了却他一生中的愿望——找到自己的亲骨肉,圆与失散五六十年的兄妹及其后代团聚。这条路自我们后代上学懂事之日起就一直在走,只苦于当时信息条件所限制,曾经一度失望中断。如今我们将重整旗鼓,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以早日实现奶奶一生的梦想。奶奶现在仍然安康健在,今年大概七十一二高龄。正是由于这一悲剧性的历史变故导致了奶奶奔波离奇的一生。如果有好心人知情恳请尽快相告,我们将不胜感激。
联系方式violine505@126.com
奶奶童年小事记:
1、 奶奶在日本轰炸香港那一年曾一度进入学校学习识字,但是由于战中很快就中断学习之路。之前奶奶多与哥哥在一起玩耍,因此她对哥哥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有一次和哥哥上上街时,哥哥准备去一趟厕所叫奶奶看管雨伞,结果一回来就发现伞被人拿走了、、、、、、
2、 当她母亲还在世时,日本兵轰炸香港,她妈妈从此以后都不敢上街,要买生活用品等也只有叫奶奶他们小孩跑腿。当时街上有许多的日本兵游荡,奶奶说有时日本兵还会叫他们站住并询问一些东西。以后到了中山逃难时仍然在街上看到有许多日本侵略者。(这也许也是哥哥很快带她返回香港的原因)。
3、 奶奶小时候很喜欢去邻居的一个阿姨家吃饭。这个阿姨年轻漂亮,好像是个寡妇,但一直视奶奶他们如自己的小孩。可是很不幸不久以后阿姨死去,就再也没有去过她家了。阿姨的形象至今仍然深深印在了奶奶的脑海中,她会经常提起有这么一位好阿姨。
4、 奶奶和他哥哥回香港后仍然住回了原来的那个家,家里房子很宽敞。印象中她的姑妈还来过一次香港看望他们家人,但只有一次。姑妈当时就已经有较大年纪了。当姑妈回中山之后就再也没有来过,几年之后就去世了。中山老家来往较多的只有姑妈的女儿——表姐。
5、 很遗憾奶奶印象中没有她母亲那边的旁系亲属的中的任何一位亲戚。也未有过爷爷奶奶等亲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