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长时间没有下过乡了,因为我们住的地方就离乡下不远,天天和农民打交道,所以对农村还是很熟悉的。
  由于绿化工作做的好,农村也都退耕还林了,所以过去那种黄风土雾的天气少见了。
  到乡下,主要是清明节扫墓、大年初二送神子,也就是酌,是一种纪念先人活动。
  每次回家,都有一种落寂,甚至是迷失的感觉,不像三十年前那样欢腾了。不要说听到村民们隔山的歌谣,或是鸡鸣狗盗驴歌羊唱的情景也越来越稀罕了,走进村落,寂静的让人致息,散落在村阔大触目落里的全是留守老人和巡林员,能上学的小孩全进城去了,农村没有学校了。只有一些太小的孩子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在村里等待父母进城打工归来。一双双眼睛迷茫、孤寂、散漫、无奈。行走在村边让人想到过去,老人们讲述着过去,给人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曾经被我们描述过的乡村正在消失,留给我们的是大片大片的空白,留守村中的老人落寂地坐巨大的空白里,无所适从。而这种空白更甚于贫穷。
  虽然植树造林美化了环境,但绿色是留不住求学孩子们的心的,而父母们的陪读,更是心中无数苦楚,走进他们租住的那些阴暗、简陋、窄狭的屋子里,常有一种难以言述的痛楚,那不是尖锐的,而一种无法说出的纯痛。孩子们上学要花钱,全家人吃饭要花钱,面对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的村民们,更是艰难困苦,他们弯下腰拣起地上的塑料瓶子,收集起烂纸片,更好一点的境遇是有亲戚做官或开企业,给他们带来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以保全家不饿肚子,和那些腰缠万贯的人进城不同,他们没有地位,见人低一等。那是一种真正的背井离乡,一种得过且过的、一种为生计而来的疲于奔命。
  我时常感到恍惚、焦虑、困惑,是不是社会的步太快了?以致于我们的农村非要如此才能跟的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但生活是真实的,在无奈中延伸,当他们的缩影出现在纸上,欲泣欲诉,禁不住使人暗然泪下。
  尽管我们出台了这样那样的政策,富裕,对于无奈的村民来说仍然是一种登天的难事,煤矿采塌村庄,富了的矿主走了,曾经是国家的矿藏被挖完了,留下村民们裂开大缝的房子,没人作主了。少数赔偿金随着村干部进入牢房,村民们只好回归自然,过着自生自灭的原始生活,自叹命运如此不好!
  为了改变命运,他们只好逃生,悄悄地生几个孩子,盼望其中出一个乡长级的领导干部,来改变全家的的命运。
  然而,命运和他们开了个玩笑,他们更加贫穷,更加痛苦。敢问路在何方?回答:路在脚下!

                              作者:杨安,于二0一一年端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