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霞侣祖的后代
我是杨氏霞侣祖的后代。霞侣祖当时是整个移民集团的领头人,也是家族移民成员的领头人,当时杨族跟着走的人起码在一半以上,其中霞侣祖的亲叔叔、亲哥哥也带着儿子一起走。族谱记载,出发的时候,移民者和周边乡亲且歌且舞,兴高彩烈地走出河谷,带着开拓新土的宏图大愿(这在宗祠的对联中也有反映),应该是属于和平时期、大航海时代的开拓移民,与战争逃难有所区别。旧谱记载,我们的祖先“世居将乐”,但东莞始祖的父亲杨朝谊不是商人,而是宋军残余部队的军官,卒于军营或不知所终,也许是在元朝有所避讳还是别的原因,别的族谱记载为商人。旧谱载东莞始祖弼养带着弟弟逃难到东莞,但没见有其弟的详细资料,可能是其弟一族不愿意同迁,也失去联系,因而这边明代修谱的时候没有记载。东莞始祖(号松庵,因而尊称“松祖”;由于是外来,所讲的话与当地人不同,后代也改说粤语东莞话,所以也称“过江祖”)财力雄厚,购田置业,还娶有妾(族谱记载为“宠屈氏”),妾所生的子孙不愿意搬迁,这边的族谱也没有后续资料补上,因为宗亲隔绝多年,失去联系。其余由妻房所生的后代,也有一部分留下来,同样是没有联系多年。东莞移民通常是这样。前几年,吴川塘缀的韩姓有人去东莞发展,凑巧与东莞、香港宗亲联系上了,还作为一条新闻。韩姓选的地方就不太好,在尖山岭上,条件较差,生活困难,东莞、香港宗亲募集了很多钱去资助。
我们的族谱旧谱记载有南雄而无珠玑巷,记载松祖感于南雄地瘠人贫,才迁东莞。东莞名士陈琏、还有另一位名士、还有增城一位名士都为我们的旧谱作序,都是有南雄而无珠玑巷。所以,黄先生的珠玑巷之说应该是来自其他族谱。东莞开基以后的情况,旧谱只记载村名大塘里、祖墓葬地为十六都茅田杨公岭。音讯隔绝几百年以后,很难查找,东莞名为“大塘”、“杨公”的地方也有多个,因而会有找错地方的情况。这次考证出属于大岭山大塘村,还有另一支杨姓闻讯跟随迁移到大岭山、定居杨公岭的谱载印证,而这一支杨姓后来也跟随迁到吴川,应该是吻合的。
悲壮的三千里大逃亡
杨黄刘叶戴祝六姓入吴川的故事
文/黄龙光
福建起风烟逃难南雄县
东晋初年入闽镇守晋安的黄彦丰,他的第12代孙有一个叫黄岸,黄岸举家迁到福建莆田县,成为当地的大户。黄岸中进士后任桂州剌史,但他的子孙在福建的兴化港做起海产品生意。黄岸的儿子黄英携儿子驾着大船溯闽江西北而上,贩卖贩买海货、山货。后来黄英父子被闽江上游将乐县境内的山水吸引,便举家迁徙到了那里。因他选择的地方靠闽江,潭边有一巨型石龟,故取名自己的小村庄“上龟潭村”。黄英父子的生意越做越大,便把莆田的刘姓和叶姓的外侄几人请过来帮忙撑船、打理生意。黄、刘、叶三姓成了真正风雨同舟的亲戚兼好友。这时是公元900年。
到了北宋的前页,公元1001年,在朝廷任龙图阁大学士的杨时(号龟山)离任回到福建,溯闽江西上游览山水,在上龟潭村边抛锚。此时,上龟潭村的山村水寨传出朗朗书声。原来黄家来到此地后,自立私塾,教化子孙的传统一直沿革下来,在此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那日黄姓人家见到峨冠博带的杨龟山一干人不期而至,知是学问之人,极尽地主之宜,殷勤款待。谈笑间,杨龟山流露出在宦海几十年,今日且得宽馀,欲寻世外桃源,返璞归真。黄姓人家巴不得多几个邻居作伴,说此处虽不是幽胜之地,然山青水绿,既可耕收五谷,也可怡情养性,况杨龟山是位饱学之士,意趣相投,便力邀杨龟山到上龟潭村来。于是,公元1010年,一支杨姓一支黄姓、一支刘姓、一支叶姓,在福建将乐县上龟潭村形成了一个和睦的杂居大家庭。在后来的上十代人里,杨姓、黄姓既出了不少科举功名,担当了南宋的中层官员,他们的族人又在经贸上做得相当红火。杨继盛、杨朝谊父子,黄兑安、黄少南父子,成了当地的著名商人。
公元1277年前后,南宋皇朝在元朝大军攻打下,风雨飘摇。元军水陆两路大军占领了福建省的沿海地区,所到之处,宋朝官员皆被砍杀,商家财产悉数没收,人心大乱。岂但元朝如此,历代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之后无不如此,唯独是近百年之后的明朝,和尚仔、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倒有雅量,敢于大量使用前朝官员和保护商家利益。此是题外话,不提。杨继盛父子一家、黄兑安父子一家、以及刘、叶两姓几对小夫妻、眼看如狼似虎的元朝大军逼近,只好草草变卖了家产,收拾细软,组成了一支40多人的逃难队伍,雇了几乘小木轿照顾年长者和妇女,沿着武夷山脉东麓迤逦南行。山间蟊贼的滋扰,都被这邦人打得落花流水,因为青壮年个个手执器械开路和殿后。他们在福建的连城县与上杭县之间取道进入江西省安远县。说不尽风吹雨打之苦,道不尽爬山涉水之艰难,终于来到了粤赣交界处的油山地段,过了岭南第一关梅岭关口,就是广东了。虽然粤北山区的南雄县当时尚属福建省,但一经进入南雄,已属被称为南岭山脉之南的荒蛮地带了。
南雄县城北20公里处有一个珠玑巷村,自古以来是过了梅岭关口之后第一个歇脚的地方。这里虽然山岭连绵,沟壑纵横,但有广阔的丘陵地带,草木葱茏;横江江水浩荡,支流四通八达。南下的人们在珠玑巷村歇息几日后,多数继续南下。黄、杨、刘、叶40多人在珠玑巷休整期间,黄兑安父子,认定这里正是行船营运的好去处。大家一商议就集结在珠玑村的坡岭上开荒种植。砍下山间林木,割来岭上蒿草,盖起了草庐,这时是元朝初年,公元1280年。
雁去燕来,花开花落,黄、杨、刘、叶村子的孩子一代又一代嚼着山间的竹笋、山楂长大,父母的血汗变成了稻粮,壮实了他们的骨架。杨、刘二姓又结成了姻亲。黄兑安的孙子黄怀逸长大后,继承前辈做河运生意,杨继盛的孙子杨弼养则在南雄到韶关之间往返做贸易。黄杨两家的家业日渐殷实,成了珠玑巷有名望的大户人家。此外,杨、黄、刘、叶四姓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由初来时的40余人,发展为二百来人的四姓杂居村庄。此时,已到了元朝中后期。
屠城珠玑巷壮烈传人间
公元1338年前后,蒙古族人伯颜任朝廷太师、右丞相,他排挤打击在朝中的汉族人,又极力翦除蒙古族的异已,为元惠宗皇帝遴选美女,充盈后宫,搏得皇帝加封进爵,独搅了朝中大权,骄横跋扈。宫中贵妃胡菊珍通情达理,很是看不惯伯颜的骄横恣肆。一天,伯颜陪皇上巡视后宫,他对皇上说,南方传来农民造反的消息,纯属一些民间贼寇作乱,不足挂虑,已派兵平息。其实,伯颜封锁了全国各地农民起义的消息,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农民起义已攻占了大片国土。胡菊珍当面指责伯颜慌报军情。这还了得!伯颜操纵着兵马大权,岂容胡妃当面顶撞!阴险毒辣的伯颜改日即向皇上参本,诋毁胡妃妖言惑众,蛊惑皇上,是存有异心。昏庸的皇帝已被伯颜支配得团团转,听信了谗言,下令择日处斩胡妃。胡妃在宫中好友的帮助下,和贴身丫环削发乔装成道姑,夤夜逃出京城。
胡贵妃主仆二人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晓行人间路,夜宿尼姑庵,辗转三千里,吃尽万般苦,百姓残餐填饥腹,雨箭风刀逼煞人,骄阳剥去花腮颊,星月如同髻上簪,秋雁南飞指方向,遥望苍茫梅岭关。过了梅岭关口,山高皇帝远,小命可保了。
公元1280年从福建省莆田县、仙游县、将乐县逃亡到广东南雄珠玑巷的黄、杨、刘、叶几姓人家,延续了几十年后,黄兑安的曾孙黄怀逸又到了花甲之年,他儿子黄念怀继承前辈的事业,驾风扯帆在粤北的大江横江以及支流上,做着货运生意。黄怀逸已从船上退居田园。那天,二名异常憔悴,疲惫不堪的道姑到门前化缘。她们的举手投足和异地口音令老人好生奇怪。仔细观察,凄凉的神情掩盖不住诚惶诚恐的惊悚。黄怀逸热情接待,二人渐渐定下心来。
这二名道姑果然是胡菊珍贵妃主仆二人。她们在黄怀逸语重心长的开导下,抱头痛哭,将前事细细泣诉。黄怀逸思忖,如若走漏风声,二位红颜必定殒命。他立即把胡贵妃二人,隐藏在山边的草庐内。胡妃二人被山民的宽阔胸怀和善良的人性感动得涕泪交流。过了一些时日,丫环说,二个人在一起,目标大,又令黄家经济负担重,她不愿再拖累黄家了。几人商议后,丫环以难民身份嫁给了十里外的一个山民。但胡妃说,皇天负我,夫复何求!但愿质本洁来还洁去,不随污淖陷渠沟。她隐姓埋名,俨然一副村姑打扮,侍奉黄家,操持家务杂计。
可是,奸相伯颜挟皇帝的强威,派出钦差,率兵顺着胡贵妃南逃的方向一路追杀过来,在珠玑巷张贴通辑令,凡收留钦犯者与钦犯同罪。一时间,满城风雨,人心慌慌。胡贵妃虽然躲在黄怀逸家后院,也听到了外面的紧急风声,如若官兵把自己搜出,不知要株连多少人被杀。她决计自我了结,免去众人大难。
那天黄昏时分,胡贵妃形单只影消失在暮色苍茫的山路上。当黄怀逸一家人从田野归来时不见了胡妃,吃惊不小。
黄怀逸挑着马灯,在横江渡头捡起胡贵妃扔下的鞋子,惊愕万分。他们望着黑黝黝的江面,徒叹胡妃香消玉殒在无情的波涛中。那几天连续下了几场春雨,夜幕中看不到波翻浪湧的横江,飒飒江风裹挟着浪花击打着岸边,发出轰隆隆的响声,掩盖了人们的呼唤和叹息,料想胡贵妃已被漂流到几十里之外了.黄怀逸思忖,既然胡贵妃已死,何不把她丢下的花鞋报官,解除珠玑巷几百村民的灾难!钦差仔细辩认花鞋果然是皇宫用物。他邀功心切,于是派人飞马回京,说已经斩杀了钦犯。话分两头,胡贵妃当晚纵身跃向滚滚江水之时,正遇黄怀逸的儿子黄念怀驾货船泊岸不久。突然呼啦一声巨响,模糊中见到一个人影扑向湍急的江水。有人跳水自溺,救人要紧!来不及撑篙,飞身入浪,三下五落二,就凫游到十多米外把落水者捞起来了,架上船头甲板,灯光一照,竟是躲藏在自己家中多时的胡贵妃。胡妃被救醒后,慢慢缓过神来,环视围在她身边的竟又是黄家恩人。她不但没有感激救命之恩,反而埋怨不应救起自己,薄命多舛,愿别离红尘,免却众多好心人担惊受怕。说完又嘤嘤哭泣不止。黄念怀耐心劝慰,草木经冬霜扑打,尚盼春风吹又生,夜黑天翻星宿暗,终有云开月明时;山路崎岖难行走,水中往来任逍遥。胡贵妃听了一番肺腑之言,放弃了轻生念头,听从黄念怀的安排,隐藏在船上几天再说。然而,货船上平添一女子,生活诸多不便,胡妃又不谙水性,易生危险。黄念怀乘着夜色又把胡妃引回家中后院隐藏。且说钦差当日只见到胡妃一双鞋,未见胡妃尸体,万一胡妃未死被别人抓获报官,自己难却欺君大罪。于是他一面派人往横江下游寻找,一面加紧在珠玑巷明查暗访。他恐吓村民,不把胡妃交出来,村子要烧光,人要杀绝。而杨、黄、刘、叶几姓村民几十年前风雨同舟,走了一千五百里才落脚于此,俨然是生死与共的患难兄弟。当初黄怀逸藏匿胡妃不久,已向这几姓长辈私下传递了消息,只要大家守口如瓶,官兵不可能踏遍山川野岭找到胡妃。我们平时求神拜佛,行善积德,现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可是,事有凑巧,那天黄念怀行船回来,泊岸码头,托一位刘姓青年给胡妃带去一个女红用品的小包裹。钦差早对这几姓人家聚居的村子疑虑重重。官兵在村边截住刘姓青年时,青年一时乱了方寸,官兵追逼越紧,刘姓青年以为事情已经败露,吞吞吐吐说胡妃是在村中黄家躲藏,但他不认识胡妃。钦差立即挥兵把珠玑巷村杨、黄、刘、叶、四姓村民驱赶到岭边的打禾场上,把黄怀逸一家的几名成年人揪出来示众。一声令下,不见交出胡妃,官兵扑刀一挥,砍杀了黄怀逸。杨、刘、叶、几姓的几位长者急忙站了出来,说刘姓青年是被吓糊涂了,说的是乱话。钦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抓到把柄,不但不听这几人的申辩,反而深信村民联合起来藏匿了钦犯,杀无赦!一声令下,还是交不出胡妃,恼羞成怒的钦差又喝令官兵立斩了杨、刘、叶几名长者。村民被突如其来的****之灾吓懵了,打禾场上立即爆发出撕心裂肺的一片哭声。正在钦差还要行凶的危急时刻,一年轻女子颠颠扑扑从村后的丛林中疯狂地奔向打禾场来,她正是胡妃!原来,官兵在村边截查和逼问刘姓青年时,黄怀逸见情势危急,拽起胡妃就往后山跑去,把她摁倒在權木丛中,叮嘱她千万别声张。现在胡妃透过树枝看到村民被驱赶一处,刀光闪闪,悽惨的哭声灌进耳来,官兵开始屠杀村民了!岂能让村民为我一人血染山岗啊!她冲到钦差面前,怒诉他屠杀无辜村民,要杀要剐,小女子一人承受。胡妃连连在几位被砍杀的恩人尸体前磕拜,声泪俱下。一时间,二百多村民和胡妃的恸哭声,掩盖了飒飒松风,滚向田野,越过山岗,黑云遮住了太阳,一片愁云惨雾。官兵立即把胡妃解到古庙关押,待明天午时三刻斩立决。可是胡妃宁愿自我了断,不给官兵砍头,当天夜里偷偷破窗而投身古井。早日滚滚奔腾的横江波浪未能吞噬红颜,如今一眼古井却让胡妃香消玉殒。钦差目睹胡妃死亡,率兵回京领功去了。黄、杨、刘、叶几姓村民机智保护胡妃,以及胡妃挺身而出,保护村民的事迹传遍了粤北山区,人们络绎不绝地到珠玑巷凭吊胡妃和那几位长者。风平浪静后,黄念怀同杨弼养合议,为胡贵妃建立纪念塔,让这段悲壮的故事留存于天地之间。黄家几代经商,经济实力雄厚,杨家农商两活,产业颇丰,两家捐出了大笔资金,并将建立贵妃塔的倡议传到四面八方,善长仁翁也纷纷解囊支援。一年多后,一座宏伟的“贵妃塔”耸立在珠玑巷村边的黄土岭上,此岭后来改名“妃子岭”。
飘泊四千里落脚在吴川
杨、黄、刘、叶四姓居民40多人在公元1280年逃亡到广东的南雄珠玑巷,只过了80多年,又进入了元朝末期,公元1360年前后,在农民起义运动的打击下,元代皇朝风烛残年,天下大乱。从中原向广东逃难的人群把梅岭关口和南雄珠玑巷挤拥得水泄不通。杨弼养和黄念怀两大户人家的钱粮在蜂拥而至的难民潮中,在半赠半抢中所剩无几。杨、黄两家合议,改朝换代的兵祸之灾随时降临,只好把土地和房屋变卖后向南逃亡。逃难到珠玑巷的一户戴姓和一户祝姓人家同杨、黄两家最为熟络,也加入这次南逃行动.
公元1366年夏,杨、黄、刘、叶、戴、祝六姓居民组成一百多人的逃难队伍,冒着酷暑,爬越粤北山区的山山岭岭,涉过无数条河流,经过半个月,路程500多里,狼狈不堪地来到东莞县的大岭山,在名为“大塘”的地方扎脚立根。这是杨、黄、刘、叶四姓居民逃亡的第二站,也是戴、祝两姓从南雄县开始逃难的第一站。逃到大岭山的杨姓人善于经营农业,不多年,杨姓成了大岭山拥有众多佃户的岭主,戴姓一直是杨家佃户的头人。后来,大塘村的杨弼养有个儿子叫杨道常,杨道常的玄孙有一个叫杨霞侣的,是个聪明才子,他到江西省拜师研究堪舆学,与从吴川吴阳霞街去求学的一位林姓子弟成为同窗好友。故此,杨霞侣在青年时代便对吴川有了感知。杨霞侣在大岭山娶了一同逃难了二千里的叶家人之女为妻;黄家的后人黄南涧也成了杨霞侣的亲姐夫。几个姓氏人多数互为通婚,在当时荒僻的东莞县山野,他们凭着姻亲关系互相依存,这也是在广东当时人口还比较稀疏的状态下的生存需要。戴姓人家则连续几十年都是杨霞侣家族的佃耕头人。到了明朝中后期,明皇朝镇压遍布全国的反朝廷的“白莲教”宗教组织,全国千里哀鸿,万里****。年近七旬的杨霞侣同姐夫黄南涧商议,东莞与广州近在咫尺,战乱随时波及大岭山,宜寻找远离广州的地方安身。杨霞侣想起了当年吴川的林姓学友介绍过吴川地处偏隅,人烟稀少。黄南涧想起福建莆田的一支人早已入住粤西。原来南宋末期黄岸的后人黄朴,以江西省泰和县籍中状后,抗金主张与皇帝不合,被贬到广东高州任太守。黄朴的第4代孙黄志忠一支人于公元1365年(元朝末年)入住了吴川塘缀的乐业村,又分支了低坑村。黄南涧和杨霞侣立即派人到吴川联络。塘缀乐业、低杭村的宗亲、吴阳霞街的林姓挚友,像欢迎久别亲人一样款待和怂恿他们尽快迁徙来吴川。杨霞侣黄南涧大喜,立即召集六姓村民商议迁徙事宜。此时,六姓居民已有人分散居住在大岭山一带。亲人难舍,热土难离,已对大岭山怀有感情的一部分六姓居民愿意留在东莞。明朝嘉靖16年,公元1537年。黄、杨、刘、叶、戴、祝几姓人家被逼第三次大逃亡。杨姓由杨霞侣带领近100人,黄姓由黄南涧的2个儿子黄文彦、黄文璧带领40多人,刘姓由刘万安带领30多人,叶姓由叶妙胜带领20多人,戴姓20多人,祝姓几人。加上抬轿、搬运、驾船以及勤杂工几十人,共约300人,租用了7条大帆船,在东莞县的虎门口岸起航,出南海伶仃洋,沿海岸向西飘摇而去。且行且歇,经过25天的颠簸,才抵达吴川黄坡口岸。塘缀乐业村、低杭村的黄姓以及吴阳的林姓人家早就派人接应。川西是典型的丘陵地带,板桥河、乌泥河、塘缀河穿越化州县的千山万壑,七转八弯,流入吴川西境,又生出无数支细流,像毛细血管一样滋养着这片馥郁的土地。川西地带与化州县、廉江县的边境交界,方园一二百里的平野与山岭交错布列,据说是杨霞侣到达这里住下不久,才为这幅神奇的土地取名“瑚琳”,意谓这里像珊瑚一样玲珑瑰丽。几姓人家初来乍到,不得不麇集于瑚琳一岭。众人围在杨霞侣诸位长辈周围,议论纷纷,偌大吴川地面,必有灵山秀水可作开垦。杨老研究堪舆几十年,又是德高望重长辈,耐不住众人撺掇,加上早已养成踏山踢浪的禀性,便欣然携一孙子伴行,浏览了川西的广大地域,兴致盎然回到瑚琳。随后,杨霞侣同黄文彦、黄文璧、刘万安、叶妙胜以及戴、祝两家的长辈,一行成十人,登上川西名山—俪山,极目南天,一览吴川。这几姓居民经过七八代人的接力,先是七八代人,从福建逃到广东南雄,再逃到东莞,最后才逃到吴川落脚。几度颠沛流离,累计三四千里。他们的命运可叹可赞。
杨姓:第1支,公元1537年,逃难入吴川的有来自福建的杨龟山后人杨道常、杨道福、杨道丑、杨道通的几个支系,但以杨道常的曾孙辈杨霞侣这支人发展最快。472年过去了,吴川杨姓总人口约为8.5万人,其中属瑚琳杨霞侣后人的就占了六成。吴川的板桥、塘缀地区杨姓最多,有“塘缀三大姓、杨、林、李,板桥三大姓,杨、龙、易”之说。由上述杨姓发展到吴川、化州、廉江、遂溪、雷州等地的村庄有190座,在吴川的杨姓村庄不下100座。瑚琳杨霞侣飨祠“杨氏大宗”始建于明代,座落于吴、化之交的瑚岗。地理龙穴称“渴虎饮泉”,兆世代书香,文魁武尉。果然,明清时期产生了秀、廪、贡、举功名百人,武有两广军区司令杨彪。现有硕士多名,有湖南郴州军区司令杨亚海、南宁军区参谋长杨观胜等数名将军,产生了2008年广东省高考状元杨开。这一支杨姓称“瑚琳杨”。
第2支:杨龟山有后人散居到福建漳州,他的第18代孙杨永久2兄弟于公元1580年经商到了广东,知悉有宗亲在东莞居住,便寻到大岭山,在附近的一个岭上落脚,把自己住的岭叫“杨公岭”。不久,这两兄弟于公元1600年迁入吴川。他们在吴川的覃巴龙田落脚,至今有409年历史。发展开来的村庄有:龙田、福阳、吉兆、塘缀的白石岭,以及迁入梅菉镇,这一支裔在吴川约有3千人。这一支杨姓称“福阳杨”。
第3支:公元1366年,几个姓氏居民从南雄珠玑巷向南逃难时,一部分杨姓人滞留在南雄。一部分迁潮州。杨龟山的后人杨大纶的第12代孙有一位叫杨仁寿,他从潮州经商入电白县,在爵山肇基。杨仁寿的第12代孙杨僖(号文山)于公元1600年迁入吴川,在今天塘尾银岭之南的蟹岭上开基。蟹岭濒临南海,北临鉴江,扼吴川旧县治吴阳镇之咽喉,是一个奇异的风水宝地。旧时的蟹岭南村有天然石井,井上有玲珑石山拱盖,如鸡罩状,所以此井又叫鸡罩井,井水与海潮同涨落,蔚为壮观奇异。银岭之南的坡岭,恍似由东向西走动的神鹿,因而有“梅花神鹿走平坡,口含灵芝听渔歌“之说。文山杨在清代出了一位厦门提督兼两广水师统领(海军司令)的杨元超。现文山杨现有7座村庄,都环绕在蟹岭周围,有一万多人,现文山杨建的杨氏宗祠为宫殿式建筑,相当雄伟壮观。文山杨在吴川有408年历史。
第4支:在杨龟山出任北宋官员期间,他几代前的一支杨姓宗亲从中原的祖籍河南省迁到山东省兖州鱼台县。公元1288年,鱼台县的杨仲荣中举,被派往广东省石龙县(化州县前身)任县令。杨仲荣的第二个儿子杨文雄于公元1350年前后(元朝末期)偕家眷入住吴川博铺。这一支人是入吴川历史最长久的杨姓,至今有659年历史,约1500多人。杨仲荣的长子叫杨文杰。杨文杰有二个孙子叫杨仁甫、杨宁甫,这兄弟二人于公元1390年偕子孙入住吴川兰石。619年过去了,这支杨姓在兰石发展有顿谷、塘尾(兰石)、涌仔、岑旺、高坡头、塘口等村;分支到覃巴的有新塘、杨巷、吉连、覃华等村,这一支裔现有3千多人。
第5支:杨龟山在潮州支系的杨大纶,他的第18代后人杨仁禄约在杨仁寿入住电白县之后七八十年,也从潮州西下粤西经商,先在茂名肇基。发展成今天茂名、石浪、高州广潭、吴川振文杨屋的杨姓。这个支系后人杨颐,在清代被钦赐宰相,杨奉成为民国名人。现有多名博士旅美。杨仁禄支系在吴川有330多年的历史。
黄姓:杨霞侣指点外甥黄文彦、黄文璧一家40多人在瑚琳岭东侧几里地,他指认为“五马归槽”的地方落脚肇基。黄氏后人说,把最先选中的地方取名中堂村,是为了纪念舅父杨霞侣,霞侣的号叫中堂。时光流逝,由中堂村发展开来的黄姓村庄有:中堂、香堂、茅堂,二座山雅村,鸡矢屋等六座村。有搬迁到黄坡形成福箕村,化州那稔村、长安塘村,湛江市福建村,以及遂溪县的。这一黄姓支裔在吴川有9千人,迁到外地4千人,至今有472年历史。这个仅是福建莆田黄岸的后人入吴川的4个支裔之一,另三支黄姓故事另文介绍。清奇脱俗之地,不可多得。”
刘姓随即迁徙到此地,取名湛屋。472年过去了,这支刘姓在川西发展成了14座刘姓村庄。其中塘缀大塘村是最早的分支村庄,上世纪中后期,此村出了一位叫刘华秋的外交家。这支在吴川有472年历史的刘姓,约有4千人。刘万安留在东莞大岭山的侄儿辈,有个叫刘毅庵。公元1570年前后,刘毅庵中举人,被派任海南岛文昌府当官,公元1580年前后任满,寻到伯父等诸多宗亲落脚的吴川,船到吴阳芷寮码头,发觉吴阳的白沙同海南文昌的海边十分相似,碧波唱海韵,白沙铺银滩,令人陶醉。随即就在吴阳白沙肇基。这支刘姓至今有428年历史,一千多人。同属来自福建,由广东南雄珠玑巷再迁东莞、而后入吴川的这两支刘姓共有5千多人。
叶姓:公元1277年前后,杨、黄、刘、叶四姓人家从福建入广东南雄时,叶姓有叶园朱、叶闾朱两对小夫妻。叶园朱的曾孙辈有叶一德、叶二德、叶三德三兄弟。叶一德在珠玑巷屠城事件中被钦差所杀。公元1366年六姓居民向东莞逃难时,叶二德的儿子叶敬庵一家离散先到宝安县小住一段时间。叶敬庵的儿子叶桔山后来迁到东莞大岭山,同杨、黄、刘、叶、戴、祝几姓同住。杨霞侣到江西求师学艺归来时,他与叶桔山的曾孙叶穗菁的女儿结婚。
第1支:公元1537年杨霞侣年近七旬,他的内弟叶妙胜一家20多人随他迁到塘缀。杨霞侣提点叶妙胜选择在龙窦两姓之侧,也就是在杨霞侣评点所谓的“龙脊”旁边肇基。
从公元1537年到2009年,过去了472年。叶妙胜这一支叶姓在吴川发展成塘缀有叶屋村,樟铺的湾沟、荔枝塘、桂民村,覃巴镇有几个村子和入住梅菉镇、隔海等地。
第2支:在南雄珠玑巷叶氏三兄弟中的长兄叶一德被钦差杀死后,他的儿子在明朝初期从珠玑巷逃到阳春县,叶石梧是阳春的第二代。这支叶姓后来获悉珠玑巷的宗亲已入吴川了,便从阳春西下,向吴川靠拢。叶石梧到达电白县肇基。吴川水口渡叶屋村,是由这一支裔发展而来。叶石梧有3个儿子,大儿子叶方卿后来迁湛江湖光地区的良丰村,二儿子叶忠卿入住湛江市,三儿子叶德高追随伯公叶妙胜入住塘缀,肇基赤里村,第二代又开基曲简村。叶德高支裔从公元1650年前后入吴川至今有359年历史。吴川的叶姓约为6千人。
戴姓:公元1537年随300来人逃难到吴川塘缀的戴姓有20来人,初时同住瑚琳岭。后来杨霞侣同戴姓人说,板桥河东面有“蟾蜍望月”的大岭,是人之理想居所。吴川最早的戴姓就是这一支住在“屋地山”的人,至今有472年历史。戴姓人家始终念念不忘杨霞侣当年指着泗岸东面山头所说的“九曲入明堂”地理。屋地山村的第十代人,终于寻到今天振文山圩侧面的山头,对照金木水火土方位,找到了在吴川第二个肇基的理想阳宅,就是今天戴屋村所居地。原来这是吴川中部,“九牛下垌”之南端,有几座连环虎岭,早被易姓居民所住。在千迴百转的山间小路尽头,有一平坦坡岭,坐西向东,面前一大池塘,波光滟潋;山后是淙淙流响的板桥河。嵯峨虎岭几连环,银河淼淼半腰间,碧绿芳林通幽径,有缘“九曲入明堂”。吴川戴姓约有2千人。
祝姓:公元1537年祝明洁带着四五名祝姓人随300余人逃难队伍进入吴川。“初来乍到,不知道火炉共灶”,也在瑚琳岭住了成十年。此时杨霞侣年纪已七十好几。到祝姓人请教杨老迁徙到何处肇基时,杨老行动不便,只是告诉他们:从瑚琳岭向东数到第十二个岭,就是“鲤鱼打坳”的阳宅。杨霞侣所说的“十二岭”不包括瑚琳岭,向东数到第十二个岭,殊不知祝姓人把瑚琳岭算在内少数了一个岭。所以就在樟铺西面七八里的“十二岭”住下来。比祝姓早住在“鲤鱼打坳”岭的东南方向的李姓居民,好似雨后春笋一般发展,很快把“鲤鱼打坳”岭也住上了。今天,这一支樟铺塘口村的三柏李姓有五六千人,而祝姓发展得相当缓慢。祝姓所住的“十二岭”,解放后改称为“实业岭”。这支在吴川有472年历史的祝姓在塘缀有祝屋村,在樟铺有实业岭村、斗门村,共有一千多人。
东莞名曰“大塘”的村很多,由于旧时族谱没有记载乡镇名,所以后代不知祖居何处。经吴川黄龙光先生考证,当年由东莞迁吴川的杨、刘、黄、叶等等姓氏都来自大岭山,均在大塘村。这些家族多数是连续十几代的世交或姻亲。迁徙的主要路线如下:黄姓及其外侄(妻子的侄子)刘姓、叶姓从闽南莆田到闽北将乐谋生,定居闽江边的上龟潭村。宋代龙图阁直学士杨时离任回乡,乘船路经此村时抛锚,进村见到风光秀丽、读书风气浓,于是结成好朋友,经常来往,后被力邀进村定居,四姓同村,其中杨、黄两姓读书人多,人才辈出,经商也有成功人士。宋末,蒙古兵杀到福建沿海,直逼闽北,杨、黄、刘、叶四姓40多人结伴,雇请木轿抬着老弱妇幼,青壮年手持武器护卫,沿山路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到元代发展到200多人,集体弃村南下,到东莞大岭山,聚居于大岭山大塘村,杨姓发展为当地大户、“岭主”,祝姓此时也从南雄珠玑巷南迁。戴姓也是,还成为杨家佃户的领头人。到了明代,杨姓后代杨霞侣外出江西,认识吴川吴阳霞街林姓朋友(状元林召棠的前辈),还听说福建、东莞都有杨、黄宗亲迁到吴川,于是在暮年有意向外拓展的时候,派人去打探,回来后决意率众到当时人烟稀少的吴川开拓,并率黄、杨、刘、叶、戴、祝几姓亲戚和乡邻及其雇工约210人,另外雇请帮工约80人,共约300余人,租了7条大帆船,从虎门启航,航海25天,到达吴川黄坡,林姓朋友、黄姓宗亲一早就派人迎接。初到吴川,先落足吴川与化州交界、位于化州一侧的瑚琳村,继而向四周扩散,主要是向塘缀方向,形成一个东莞方言岛。就我所知,讲东莞话的共有十几个家族,除了五姓原是地主之外,其余基本上是贫农、佃农和雇工,大家同心协力,在荒原上开拓,都有了自己的田产、物业。其中,最早300多人聚集瑚琳村,同甘共苦达十年之久。英雄莫问出处,刘姓后代刘华秋成为国家外交部副部长,光宗耀祖,也成为东莞移民乃至整个吴川县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