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洞口县出来不久,在320国道旁停了下来,因为我们有先前路过的时候曾经留意的老宅院。
这座老宅院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宗祠。位于洞口县金塘村,始建与1910年,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宗祠内泥塑、石刻丰富。它的占地面积很大,三进的空间,正门旁边有两个侧门;雕刻非常精美,滴漏雨水的瓦片做成鲤鱼状,喜鹊上枝,龙凤成祥等中国贯有的雕刻。尤以柱础石刻更是一绝,各种石雕动物像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代表了清末湖南地区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第二分校从武汉迁往武冈,其中的曲塘分部就设在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的大门紧逼,我们只能在外拍一些全景,稍一响动,园内就有恶狗狂吠,始终不见有人出来开门,及至又来了两位江苏的游客,里面的狗吠停下来,出来一位快80岁的老太太,步履蹒跚,也没有多话。
不到宗祠里面来,不知宗祠的美,尽管满目疮痍。宗祠的正面是一个大戏台,两只栩栩如生的石狮背负着支撑戏台的大木柱,戏台的边缘木横梁上是精美的木雕人物,顶上木横梁上有三个泥塑人物。整个戏台上方是仿西式的建筑风格。
站在戏台上往下看,左右有两层楼的厢房,全木结构。上厢房的楼梯掉了一些踏板,楼板有些已经磨损透光,走在上面有点战战兢兢,厢房的门窗都是木雕镂空,都已经松动,或者干脆没有了。
在第二进的中间大木柱下,很奇怪为什么用红砖顶着,整个建筑给人随时有垮塌的危险感。问老太太,说那下面原先是一对石猴顶着,后来被盗了。2003年10月,杨氏宗祠连续两次被盗,共被盗走石猴、石狮、雕花窗等建筑构件35件,尽管被盗文物陆续追回,由于担心再次被盗,这些追回的文物暂时只能放在仓库里。
我在杨氏宗祠里转了几圈,四周都认真的看了,忽然有一种今人对不住古人的感觉。一边厢房下面一根长长的绳索拉在两根木柱上,晾晒着一线的衣物,衣物下面的空地上,跑着一群欢快的鸭子;另一边厢房的楼下,喂鸭的饲料满地都是,几块田泥垒起的灶上摆满了锅碗;一旁,80岁的老太太就守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