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杨氏族宗人士公开信

族宗人士:

追根求源,人之所好,寻根问祖,反哺之道,晓古今未来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标志。现代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外史地,夸夸其谈,但谈及家族宗祖,汗颜者居多:爸爸的爸爸还略知一二,祖父的祖父就难免结舌,此乃家谱失传之故。可有些人不以为然,反沾沾自诩:能给父母吃的穿的即为大孝,叙宗论祖视为无聊。且不知孔子有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而续谱论宗就是把对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于食粮的奉养,是传统孝道的本性反映。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乘自古传承。杨姓家谱最早见于汉代,中断于元末,复兴于明初,盛行于清朝,各姓修谱之风,稍歇于“文革”,重现于“改革开放”。历史规律告诉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是永远抹不掉的,而杨氏文化还在于它赋有不朽精神价值和现实价值。

杨氏文化,是历史文化,是大众文化,是跨时代跨地域的历史文化。以东汉杨震为代表的“四世三公”,以“四知”文化为核心的廉政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仍有现实教育意义。

山西杨家将文化,是忠文化,是孝文化,是和谐文化,是民族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战斗力和特殊渲染魅力的文化。主要原因是杨家将的事迹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理想、精神渴望和文化追求。

历史长河中的八十六个杨姓宰相,辅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

杨氏文化的核心是“忠勇孝廉勤俭仁让”,宣传杨氏文化的经典内容,对当前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杨姓起姓较早,家谱中断历史较长,又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不少家谱失传,与远祖世系不相衔接成了普遍现象。我公安一支推本江西以效旦公为始迁之祖,虽只五百多年历史,亦不亚于有些姓氏的起姓年代。但一修谱已毁于兵燹,二修谱孤本难传,三修谱八十多年失修,如还不续修,再则难如考古,拖则再次中断,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我们,何敢做历史罪人,在信息化的今天,怎能让我们祖宗的文化遗产再次中断失传!

有人谣传,姓氏将灭,派字不兴。我远祖先民都知道起姓别族、科学繁衍的道理,在科学飞速发展、文明日益增深、优生优育的今天,岂能容无姓无氏、辈分不分的谬论滋生。更有甚者,一些邪教妄想改变我国人几千年来的宗族信仰,传播“无父无母”的歪理邪说,祭祖、续谱自然就成了他们的禁忌之列。所以,续修家谱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它虽有传统性的优势,但面临着断裂时代的遗憾,即开创性的难度。一本家谱,个把人都可完成,而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就不是几个人所能承担。须要全族宗人的不懈努力。

世人往往把难成之事比做续谱,可见续谱非一般工程,面临着诸多困难。从政者,国事为重;经商者,商机缠身;求业者,立业为本;求学者,前途为大;谋生者,温饱为先。但无论哪种理由都不能没有家国意识,不敢轻姓忘祖,更不敢说没有自己的姓氏。

家谱是先祖团结奋斗的见证。从世系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先辈们一直在为生存繁衍奋斗,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挣扎,无兄无弟者有之,无子无孙者有之,即便如此,他们却从未退缩。正是有了团结的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自信的我们。

现在的经济条件已远非过去,生存和繁衍已不再是头等大事。我们应该有更高的愿望,为了生活得更好,我们要继续团结,继续艰苦奋斗。亲人永远都是最诚实的伙伴,随时翻阅家谱,让你我悉知彼此的位置。

续修家谱,是全体族人的共同事业,需要每位宗亲的鼎力支持,本人人微言轻,只是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呼出大家的共同心声:抢修家谱,传承杨氏文化,以遂各位夙愿,以飧祖灵。

联系电话:1379754142815926532808QQ:332431004

邮箱:mg66666@126.com

http://blog.sina.com.cn/u/2654077312

倡议人:贤分暹支善房十七代孙宜松宜胜

二〇一二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