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杨会寨位于贺州市平桂区公会镇的北面,距公会圩镇约2公里,寨旁有公路贯通南北。寨场吉地源于高大雄伟、峰峦叠嶂、脚踏三省的姑婆山,在望高镇分龙岔脉,承连绵起伏的山岭,几十公里,浩浩荡荡,过了珊瑚坳后,又分一支脉向西延伸而至,聚气结穴而成。杨会寨场座东北向西南,面朝公会垌(自然区域,含昭平县的凤凰乡),四周群山环绕,一大洞天,方圆百余平方公里,良田万顷,造就了杨会寨这个颇具规模的风水宝地。
地形地貌
杨会寨的地形地貌酷似一张椭圆形的渔网,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一网撒开。寨面前由东南至西北布设着十二方水塘,塘内放养着鱼虾水产,终年不干涸。按地理风水来讲,水主财,有水即有财。在科学上来讲,有水可养鱼,有鱼水则活。就这十二方水塘,给杨会寨这张渔网提供了宽阔的“渔场”和丰富的“猎物”,渔网撒开, 年年有鱼(余)!在日常生活中,这十二方水塘还起着不小的作用,有助于村民的浇灌和洗刷。在消防火患上,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寨前二百米至三百米不远处自东南转西北,自然地理分布着七个土墩子,按照风水学说上讲,这些土墩子就是杨会寨这张渔网的“铅坠子”,就是这七个“铅坠子”完善了这张渔网的捕捞功能。如果说杨会寨场是月亮,这些土墩子是星星,那就形成了“七星伴月”的天象。
杨会寨概况
杨会寨以前不叫杨会,原先居住着八排瑶(少数民族)。明朝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六八年),杨道生举家由钟山县螺田寨迁徙到此开基立业,后来杨姓人丁兴旺,家族强大,该寨称为杨氏会所,因而得名——杨会。杨氏开基至今已有六百四十多年,已传承了近三十代人。杨会寨现有人家七百余户,人口二千九百余。杨会寨场长宽各约八百米,占地面积约0.6平方公里,是广西罕见的历史悠久,整体面积大,同宗共祖人口众多的古民居村寨。
民居格局
从杨会寨的民居格局来讲,其先人们有着独特、超前的眼光和智慧,他们首先从寨场中间的制高点(也就是这张渔网的纲领部位)开始营建住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不断增多,住房需求不断扩大,为了便于日常生活和内部管理,其先祖们就建房规划上有着长远的打算,按照房份划分区域扩展。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其先祖杨文端(恩贡生、授广西横州令)就将其三个儿子分别规划,大儿子杨永高房份住上寨,(后称为上杨会)。二儿子杨永志房份住老寨高楼(后称为高楼片),向东南方向扩展。三儿子杨永椿房份住所往西南方向扩展(后称清和片)。几百年来,酷似黄蜂筑巢,层层相连,座座相通,慢慢地形成了今天这个恢宏的渔网格局。
古民居起源地---高楼
杨会寨的前辈们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打拼,到了杨道生的第九代孙杨伯凤(明朝嘉靖年间,他对地理风水学颇有研究),开基住房已形成了一座有十八个房间的小宅院,宅院南北长约三十五米,东西宽约三十米,建筑面积约八百平方米。因地处最高,后称之为高楼。高楼的后面有一方水塘,面积约三亩,水塘位于寨场来龙过脉之处,地理风水学说称之为龙带天池誉得贵。高楼的大门楼座东向西,由十几级石阶拾级而上,门楼两侧各有三间住房,北侧建有三间为禽畜舍、厕所、杂物房,正屋三间,中间为客厅,两侧为卧室。客厅正墙中间设置神龛,供奉杨氏堂上列祖列宗祖牌,神龛下供奉本宅土地神位。南侧三间为厨房,宅院的中间设置天井,供内通行和采光换气以及排水。杨百凤又在宅院南边建造了一座南门楼,有十余级青石板台阶上下通行,门楼下的护坡全部用青砖砌筑,坚固美观。门楼面前有一方两亩余宽的水塘,恰似给出入南门楼的人们作“整容镜。”南门楼两侧各有住房两间,并在左侧建造了三层炮楼一座。整座宅院的外墙都用青砖砌筑,内墙均用泥砖砌筑。房屋建筑座座相连,两座门楼的防御设施也相当坚固,在青石板的门槛上都凿有三个石眼,关上大门时,在里面再加上树杠顶上,有效地防止盗贼和防御外侵。整座宅院虽然没有豪华的雕梁画栋,但它的建筑结构和设施在当时社会是相当实用的。(由于年代久远,仅余残墙断壁。)
明朝后期及清朝中、初期的民居状况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杨会寨的居民们按照先祖的规划,在高楼的周围一层层地、一座连一座地向外扩建住房。现存的明朝后期及清朝中初期的民居群落,约占整个寨子建筑面积的六分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人居住,有的因年久失修,已经破烂不堪。但依然可以看到其建筑材料、房间布局和各种设施与高楼小宅院基本相同,只是房屋大小和形状有所不同。拘于当时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人们为了防范窃贼和外敌挖墙脚入侵,所建房屋基础和墙脚都是用石块、火砖、或用石灰泥沙混合土夯实而成。有的外墙用火砖包泥砖砌就,俗称为“金包银”,既美观又实用。房屋内墙都是用泥砖砌就,门窗全部用杉木制作,天面用杉木桁条角板加盖灰瓦而就。这些群落的每座房屋都建有门楼,以保护内屋的安全。
清朝后期及民国初期的民居状况
到了清朝中后期,杨会寨的民居建筑又增添了很多,约占整个寨子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二。部分因年久失修已坍塌,有的保存较完整,有的还在居住使用。一般房屋的结构、布局设计、设施、建筑材料等都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是部分房屋的房间和空间设计建造得比以前的较大,从而改善了人们生活起居上的舒适度。有的家境较为殷实的,在墙体材料上,全部使用青砖砌就,提升了居住的质量。有的还融入了外洋建筑风格,建造了中西合璧的民居群落。
高楼片的富绅杨国亮(其子杨家龙民国时期曾任广西省政府咨议员)建造的聚贤门楼,古色端庄。聚贤门楼顶上耸立着两杆旗柱,直指蓝天。门楼顶中间的大圆座上雕绘着一面八卦,镇宅护院。门楼墙壁上,雕绘着梅、兰、菊、竹,配以古诗词韵,风雅清高。大门两边用灰膏雕塑着门联,曰:“聚族庆安居,却宅绕德邻,低行砥砺崇物望;贤良看辈出,喜门通义路,扬镳分道展才华。”惟期后人聚贤而居,良才辈出。富绅杨国受(民国时期曾任平乐府法官)、杨国业(其子杨家昌民国时期曾任贺县、钟山县法官)兄弟建造的正义门楼,造型则大气凛然,门楼顶上也有两杆旗柱耸立,中间则塑造一方大印,贵气临门。大门两边也用灰膏雕塑着门联,曰:“正直表清高,惟期廉洁无私,举步同进先祖武;义方留渠范,窃愿善行是训,存心立为后人谋。”惟愿人们正直廉洁,义方善行。门楼左边阁楼的窗户是欧式圆弧拱顶的造型,墙顶上的圆形山字两边配置着一对宝葫芦,意为福禄寿齐临吉宅(葫芦谐音为福禄、山则代表长寿)。门楼内的住房,青砖灰瓦,砂浆齐檐封栋,坚固美观。马头墙上的雕塑,龙飞凤舞,栩栩如生、祥云罩顶,飘然而至。门楼内的通道用鹅卵石铺设,坚固而防滑,光着脚板行走还能起到保健作用。门楼内的住房都是以三间为一座,座座相连。门前有通道,屋后有小巷,出入甚是方便。门楼内的住房有的用青砖灰瓦,有的用泥砖砌就,但房间布局和各种设置基本相似,可见杨会寨的古民居同源于一种民居文化。更具另番情趣的正义门楼右侧的阁楼,临东墙下是一方六亩余的大水塘,水中鱼虾嬉戏,塘边垂柳掩映,塘面阁楼的墙壁上还雕塑着一幅“近观鱼跃”的书法作品,更增添了杨会寨古民居的文雅气派。这建筑在水塘边的民居群落,基础墙脚与水相连,历经风风雨雨,至今依然固若金汤,可见当时的建筑设计的独特和建筑技术的精湛。
古民居的防御设施
杨会寨的前辈们在不断扩展住所时,都非常注重安全防范方面的问题,整个寨子虽然房屋连片,但规划建有多条巷道相通,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他们牢记曾被山贼暴劫的“寨难”,汲取被“血洗”的教训,在重建和新建家园时,就采用了军事上的防御措施,在寨内的小巷道重要位置都建有宅门,宅门用厚木板加三竖两横硬木栅杠顶住,相当坚固,有效地保障寨内居民和财产安全。(宅门因年久失修坍塌,但现存石门槛上的洞眼足以为证)为了便于观察寨内外四周的“情况”,他们在寨内制高点建设三层炮楼一座,还在寨边东、西、南、北各面重要位置设置了炮楼。最为雄伟的是寨子东侧炮楼,五层青砖砌就,炮楼方形长宽五米,枪眼、炮眼、瞭望台,一应俱全。炮楼三面连接正义门的建筑群,东面墙脚连着六亩余宽水塘,炮楼视野良好,易守难攻,可以打击东、南两面来犯之敌。炮楼当年的雄姿,现在尚存。南面正义门楼和聚贤门楼的侧边各设有炮楼一座(现存一座),寨西南转角处与清和门楼侧设有三层炮楼一座(现存),西北角处设有三层炮楼一座(已坍塌拆除)。整个寨子边缘都是房屋和围墙相连,加上这些炮楼,犹如一座城堡。(大部分围墙现在已坍塌)
古民居传统文化
按照前辈的规划,位于寨西面的清和片繁衍发展的人们,在建造房屋时,由于地势向西倾斜延伸,正屋必须按照龙脉走向,座东向西,但还得要建一座坐北向南的门楼。从门楼进入,迈过石门槛,从门槛的石眼来看,就充分体现出整个杨会寨的门楼防务设施和功能。门楼内有一个用石板铺设约十平方米的门洞,茶余饭后,人们在此纳凉聊天,十分舒适。进得门楼后有一个天井,天井左边是禽舍、厕所、杂物房,右侧是厨房和澡房,穿过天井是正屋,正屋的地势比侧屋略高,由三级台阶进入正屋大门,台阶都是用青石板铺设,最为特殊的是,第一级台阶是半圆形的,另外两级是长方形的,而第三级较窄,门槛也较高,约有四十厘米,想要平安出入该门,必须小心专注地屈膝抬脚方能顺利迈过。这台阶有圆有方以及门槛高度的设计,却有一番深远的用意,意在要成方圆,必须要有规矩,要出入平安,必须要小心前行。正屋分为三个房间,中间是客厅,两侧为卧室。客厅正墙中间设置神龛安放先祖神牌,逢年过节、婚嫁添丁喜事,家人都要俱备三牲供品,祭拜先祖,怀念宗恩。这种台阶、门槛、神龛的设置和设计以及房屋构造,整个寨子的古民居都基本相似。从这些台阶、门槛、神龛的设置和设计来看,就可以体会到杨会寨前辈们的深远用意,他们重视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传承优良家风、高尚品德。这成了杨会寨古民居文化的一个特点。
杨会寨的人文文化
杨会寨的前辈们很重视教学育人才的理念,所以,学堂的建设,也是杨会寨民居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寨前西南位置上,明、清时期就建有私塾,辛亥革命后,就正式建设为“植杨学校”(意为培植杨会人才),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隆重举行了百年校庆。由于重视教育,几百年来,杨会寨人才辈出,明、清时代,廪生、庠生、武生、贡生、太学生、百十余人。有官至县令、知府的杨孟恭、杨文端,授封护国参谋的杨伯凤,授威德将军的杨万相,敕封护国大参将的杨万柯等等。(为了激励后人,杨会寨族人将他们的功名供奉在宗祠神龛上) 民国至今曾任、现任厅、处、科级干部逾百人。在重教育人的理念影响下,孕育了浓厚的文风正气,从该寨的几个门楼对联上,可见一斑,如:东南面的太和门,有对联曰:
太然以处,翕然以姿,得意且忘言,天伦终叙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立身与正道,地位至宽容。寨东侧南向的正义门,有对联曰:正直表清高,惟期廉洁无私,举步同进先祖武。义方留渠范,窃愿善行是训,存心立为后人谋。寨中正南向的聚贤门,有对联曰:聚族庆安居,却宅绕德邻,低行砥砺崇物望。贤良看辈出,喜门通义路,扬镳分道展才华。寨西侧南向的六也门:乃高、明、厚、薄、优、久、是也。有对联曰:出入友如兄弟,往返礼别尊卑。寨西向的清和门,有对联曰:清白贵相承,遵导而行,出入践先人芳躅。和同须抉择,合群不党,往来追君子高风。(门楼对联字迹已模糊或因拆除已消失,以上对联资料由杨会寨退休老师杨成科提供。)
杨会寨居民的岁时节日除习惯中国传统的春节、清明、中秋节日以外,比当地人还多了两个节日。农历三月初三,本是富川瑶族的传统山歌节,因为杨会寨杨氏先祖杨文富于元朝元年从广东梅县迁徙到富川竹母头开基立业,其后裔杨会寨支脉的前辈又迁居钟山螺田,后又再迁居杨会,所以这风俗习惯演变为节日一直被人们传承。十月初十,意为十全十美,农家秋收后,为庆祝五谷丰登而成风俗习惯节日。在这些传统和特色的节日里,杨会寨的人们都要备上三牲供品,香烛财帛,到本寨的土地神庙里,或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或酬谢神恩,之后又到本寨的宗祠祭祀先祖,几百年来,这些风俗习惯和节日代代相传,宗祠及神庙的香火一直旺盛。寨里的亲朋戚友也在节日里礼尚往来,从而增进友谊和团结,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尚。
古民居的未来
杨会寨的古民居,经过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洗礼,有的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虽然“身躯”不在,但留下断垣残壁来记录历史!有的虽然她们主人已搬新居,但她们仍旧默默地留守在那块土地上!那些高耸的炮楼虽然容颜苍老,但雄姿犹在,她们依然屹立在神圣的岗位上,守卫着她们的家园!有的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已被钢筋水泥楼所替代!不论今后历史如何演变,杨会寨古民居这个格局永远不会变!(撰稿:杨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