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杨氏起源于山西洪洞古杨国,发祥于陕西华阴华山下。

我杨氏乃是黄帝直系后裔。黄帝直系发展到周初,武王、周公、成王(姬姓)开始“封疆土,建诸侯”,大封宗室功臣,姬姓子弟分封至各地,有的遂以封地邑名称作为姓氏。我杨氏即是唐叔虞次子晋候姬燮之弟姬杼在“周康王六年(前1073)己卯封于杨(今陕西省洪洞县东南),赐杨侯,为杨侯大夫,子孙以邑为氏。”(宋杨时公《庐陵大同谱序》)。杼公即为我杨氏开姓始祖。

杨氏封侯受姓后,多灾多难。传至六世康公,周厉王末年癸酉,犬戎大举侵犯,杨国康公及幼少男妇悉被掳去,杨氏失国。周宣王元年甲戍,聘箕子六世孙讳绍甲,以祀其先,敕命肇封为太祖杨侯。绍甲体弱,无后,王不忍绝其祀,不得已命五子涧(尚父)承祀杨氏之祧,终养绍甲公(此前在国人暴动中绍甲曾受人之托代养尚父)。尚父在周宣王时被聘为上卿,至幽王时被封为杨侯。这就是史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的“周宣王少子名尚父,封于杨邑,号称杨侯。”至第二十二世为杨定悼公,其有子十五。前387年,晋国六卿内乱,悼公与十四子均遭杀害。唯十三子伯侨与母亲为家人古吉搭救,得以逃脱。后更名换姓,投晋国贤士大夫习。习为掩护其母子,与侨母公孙氏结为兄妹,侨曾改名文实。大夫习畏六卿强势(时值韩、赵、魏三家分晋前夕),让伯侨母子归附周王。周安王得知侨乃杨候后人,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伯侨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命其恢复杨姓。传至二十八世杨食我,“党於祁盈,盈得罪於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杨氏后裔逐渐繁荣,走出华山,开始崭露头角。

吾祖章公战国末年为秦左庶长,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21年)率军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封华阴侯。“凡华阴杨氏,皆祖章也。”

章公生三子:苞、朗、款。苞为韩国将军,守修武,子孙因居河内(黄河以北)。朗为秦国将军,封临晋侯,子孙因居冯翊(今山西大荔)。朗曾撰杨氏族谱(见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惜其谱失传。款为秦国上卿,生三子:端和、硕、操。款即吾祖也。

款生八子,六子喜,吾祖也。喜公于前205年,从刘邦起事,为汉王郎中骑(骑兵将领),后属韩信部将。垓下一战,灭项羽,建大汉,定天下,功封赤泉侯,名垂竹帛。

喜生敷,敷生胤,胤生敞。敞公为汉昭帝大司农、丞相,封安平侯(敞公之妻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之女司马英)。昭帝崩,昌邑王即位,淫乱。敞公在废昏君立贤君中,与大将军霍光等联手动作,为安定国家,立下大功。逝后谥“敬候”。

敞生二子:忠、恽。忠即吾祖也。忠公因父功袭安平候,谥“顷”。忠生一子:谭。袭安平候。因叔恽事受牵连,免侯爵,任典属国,再免为庶人,后起用为郎官。谭生二子:宝、并。宝即吾祖也。宝公不仕,因其博学,节操高尚,逝后光武帝赐谥“靖节”,世称“靖节公”。“衔环雀报”这一成语典故,出自宝公也。

宝生三子:霖、震、霆。震即吾祖也。震公眀经博览,无不穷究,时称“关西孔子杨伯起”。五十出仕,历任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莱郡太守、涿州太守、太常、司徒、太尉。“关西祖握天下之权,创生民之政,方正者在廷,大贤居高位,小贤任下职,谗谄面谀之俦迸逐远方。吾祖时懔四知,志气所欲,伸断不徇人之私情。利益之所在,决不受人之指麾。骨硬之性,冰孽之操,盖犹在也。况当世之群奸,而胆有不摄者乎?呜呼!四知祖之抚民佐主,亦何啻周之十乱、商之阿衡也。”(仲祥公自叙,载于族谱)。

震公生五子:牧、里、秉、让、奉。先谱显示,里、让后裔不传。牧、秉、奉兄弟三人何人为吾祖,仲祥公未叙,吾不敢妄断也。仲祥公只叙“(震公后)越十世而生救贫祖”[注:“越十世”疑印刷有误,或仲祥公所述有误,因震公(54—124)至救贫公(841—907)年代相隔七百一十多年,决不止十代人,最少亦应为二十代人]。救贫祖号筠松,史载广东窦州人(不知何代先祖,徙于广东窦州,今信宜市,救贫祖生于斯),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出身清贫,为官清廉平素自奉甚俭,而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民间极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称之为救贫先生或杨救贫,而忘其本名。后弃官为民,在江西一带游历,遂居江西兴国三僚村。著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疑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堪舆学专著传世,并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又越三世,生伯彦祖。伯彦祖系唐昭宗朝人,族谱记载江西新淦人,与救贫祖相吻合(兴国、新淦相距不远)。不知伯彦祖在唐昭宗朝所任何职,《吉安历代宰辅表》记有伯彦祖名讳,依此应为宰相;然金林查阅历史资料,唐昭宗朝宰相二十五位则无伯彦祖,据此可推伯彦祖不是宰相,然其位亦接近宰相,仲祥公云:“其学问浩博,文章精湛,虽名不列三公,身不居相位,而经纶事业亦足为龙为光也。”

逮至元末,天下纷乱,朝廷失控,各地盗贼蜂起。吾祖号林安(仲祥公祖父),为避盗贼,由华阴而移居弘农北乡(不知何代又回到华阴)。其子伯二见乱炽盗多,复徙于江右(江西),江右文人皆宗以为师。

伯二公生二子:伯祥、仲祥。

仲祥公系我麻城始祖。生于元成宗(鉄穆尔)大德五年(1301年),逝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5年),享年八十四岁。他文武兼备,一代雄才;然而生于乱世,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历尽坎坷。元末,他在扬州率领军民坚守了八年,保境安民。扬州一带相对安宁,百姓非常拥戴。后元朝分崩离析,义军四起,仲祥公遂举义旗,追随四太子朱棣。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水战战役——鄱阳湖战役中,仲祥公所部系主力部队,他和朱元璋军共二十万人,同陈友谅军六十万人,在鄱阳湖激战六昼夜,最终击溃陈友谅军,陈中流矢而亡。因在此役中朱元璋对仲祥公有误会,故在大封开国功臣时独不封他,并放话欲惩罚他,因此他东躲西藏,辗转流离十五年。后来天心转念,不泯其功,加封他为万户侯。他一生功勋卓著,然他十分自谦,言自己“不得配先世之功名,是则余之可愧也。”八十四岁这年,适逢家族修谱,他即作自叙,叙己一生所遭艰辛,告诫后人修德立品,奋发有为。

至仲祥公四世孙本会、本齐二人之子(麻城谱未书其名),迁来罗山落籍。始来不知落于何处,麻城谱只记迁河南罗山,来罗后又无谱可查,故不得而知。吾祖大金、大银兄弟二人乃本齐之后,于清乾隆年间又迁来子路溜子店(今兴龙),是为吾族子路之始祖也。兄弟二人在子路一带,插荒(插上木桩即是自己地界)种地,兴家创业,繁衍子孙。杨氏后裔谨遵先祖遗训:忠厚处世,耕读为本,奋发向上,清白传家。直至今天,后裔遍布子路各村,户口两千余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