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湾人民抗法斗争历史中几个问题的说明
世界杨氏宗亲会:6500年前,三皇之首太昊伏羲都于宛丘(现在河南周口淮阳),以圣德统九州,以龙体作图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团结,大统一。接着,正姓氏,制嫁娶,开启了中华文明之先河。从此,姓氏就成为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微号,文化传承的根脉。中华大地(主要指周口淮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地。“中华一脉,万姓同根,根在淮阳“已经被世界华人逐渐认同。尤其是1978年,台湾电影《源》在台上映后,台湾立即出现了到大陆寻根渴祖的热潮。全球各地华人及其后裔也纷纷
解读杨家将(一)
源流一出自姬姓。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孙)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
上古时代,鳖巴人生活在长江以南、乌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伯鲧、大禹父子都是鳖巴部族的长老。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大禹是贵州遵义人。战国时代,为夜郎国。唐初,遵义设郎州,随后更名播州。历唐、宋、元、明四代。鳖人部落——鳖国——夜郎国——鳖县——播州——遵义府。这是遵义地区的大致历史线索。唐宋时代播州为经州,与乌江南岸彝族部落政权罗斯鬼国对峙。南诏大理国联络贵州南部彝族部落数次攻陷播州,朝廷数次光复播州。证明唐宋两朝在云贵高原的实际控制疆界仅及乌江北岸,播州为当时的边境重镇。咸通元年(860年)安南都护府光复播州。
文车抗法旧址(瑞良公祠)简介瑞良公祠,位于遂溪县文车村文车中学东南侧。始建于清代,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二十世纪90年代局部维修。坐西向东。为一座砖木结构,三进三间合院式,硬山顶。进深12米,进深21米,占地面积252平方米。以中轴线分为一进大门、二进拜厅、三进后堂。玄武石门础,方砖檐柱,檐下有多幅绘画,后堂正梁刻有重修年代。十九世纪末,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我国划分势力范围,侵占我国领土。1898年3月,法国军队强租“广州湾”,并企图把租界扩至遂溪万年桥(今新桥桥)。1899
后漕杨氏寻亲人启示后槽杨氏下村寻觅早年外迁的宗亲: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杨应龙灭,改土归流。杨芳、杨佑兄弟一同纳粮上册,改木然漕为后漕,地名原属贵州省桐梓县娄里八甲,同一地域,如今跨省市变更,现在地名为重庆市万盛区关坝镇光明村后漕。杨甫玄,自明朝嘉靖年间,驻军湖北荆州,因四方寇乱,奉诏扫寇清平后,解组旋归播州遵义,定居桐邑娄化里木然漕。男耕女织,休养生息,由于地域所限,居住环境难以承载众多人口,其后裔个个勤耕苦读,纷纷向四散迁居;繁衍后裔至今,约计一万五千人口。如今后漕,属重庆市万盛区关坝镇光明
家训、家规一、杨氏家规十禁一禁毒和赌博;二禁流言蜚语;三禁搬弄是非;四禁专横跋扈;五禁诽谤诬陷;六禁欺哄诈骗;七禁损人利己;八禁好逸恶劳;九禁嫌贫怨富;十禁男盗女娼。杨氏家训、家规是治族治家的道德规范,族人应该遵守,简单概括为:忠,孝,勤,俭。具体的说就是: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为运,勤劳立身。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开销如常,吃着相似。二、顺父母:父母为之天地也。顺父母即顺天地,逆父母即逆天地矣。故百行以孝为先
播州杨氏土司世系表杨氏,876年杨端(会稽人,家谱说是“太原人”不可信)从南诏军手中收复播州(贵州遵义),遂主州事,治府白锦堡(今遵义城南十公里),1176年轸迁穆家川(遵义老城),为半独立的地方土司政权,1108年文广弟文贵纳土,宋置播州与遵义军,1281年元升播州安抚司为宣慰司,以叛明被灭,凡725年。1杨端毒疮溃背卒。2牧南侯杨晔父端,889年封牧南侯,以征九溪未服,忧卒。3杨溥父晔,以官至部射,故号部射,战死。4杨清父溥,号三公。5杨实父清,995年入贡宋。或作名宝。6杨昭父实,养宋将杨业孙充广子
弘农郡四知堂目录第一章序...............................第二章引经据典.........................第三章杨氏来源.........................第四章寻根问祖.........................第五章宗派分支.........................第六章祖辈字派.........................第七章新续字派.........................第八章杨氏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