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公世泽; 四知家声。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位列三公,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贿之廉名。 四知堪懔; 三喜足荣。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唐·扬敬之,擢为太常少卿之日,吐子同时登科,时号“杨家三喜”。 四知足畏; 三喜同时。 ——佚名
〖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神童列四杰; 进士第一名。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诗人杨炯,“唐初四杰”之一。下联典出明代文学家杨慎,正德间试进士第一。 四知传家永; 三公世泽长。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大臣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少年时好学,博览群经,教书二十年,弟子千余人,当时被称为“关西孔子”。曾有冠雀衔三鱣鱼飞集讲堂前,生徒认为是吉兆,先生要至三
杨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痴姨不贪荣利; 贵妃可壮门楣。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魏文明太后宠爱的太监苻承祖的姨母杨氏,家庭贫穷,苻承祖送给她衣服、奴仆,他都不收。曾对姐姐说:“姐虽有一时的荣耀,不如妹有无忧无虑的快乐。”苻家笑她为“痴姨”。后来,苻承祖因罪被杀,株连到亲戚,只有杨氏因贫穷得免祸。下联典出唐代蒲州永乐人杨太真,小名玉环,通晓音律。初为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天宝初年入宫,得玄宗宠爱,被封为贵妃
〖杨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河洛传真,程门立雪; 章坛华胄,清白传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杨时,有“程门立雪”传说。下联典指东汉·杨震。 祖德恢弘,属守鱣堂旧则; 孙枝繁衍,别开鸠水名门。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杨家渡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本支杨氏居于芜湖,“鸠水”,在芜湖东
杨氏家庙又称龟山公祠,座落在芷溪杨氏开基祖六九郎公的故居背园,环境优美,建筑精巧。 此祠是康熙六年(1667),由六九郎公的第八、九代(含迁徙至广东、江西和本省其他县繁衍谋生的)裔孙合族兴建的。当时六九郎公的裔孙已有移居广东平远、焦岭、番禺、大埔、饶平等地,江西瑞金、寻邬等地和福建平和、长汀、上杭等地。那一年,因各地裔孙回乡祭祖,方共谋建祠之事。 杨氏家庙为何又称“龟山公祠”?这是借杨时的声誉为祖祠打官司的缘故。杨时,号龟山,谥文靖,公元1053年生于
杨家祠堂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木结构四合院,上下两层,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呈长方形。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龙刻凤,戏台为穿斗式,正殿为抬梁式,整个建筑做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祠堂座落在县城东北部的古城墙边。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捐资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由大门、戏台、过亭、廊房、正厅、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770平方米。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高16米,
杨氏宗祠位于磐安县仁川镇黄余田村,为明末建筑。祠堂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门楼(已拆),第一天井、前厅、第二天井及两边厢房、后厅组成。前厅为五开间加二弄的建筑,通面阔26米,明间阔为5.20米,东、西次间均为4.30米,尽间为3.50米,二弄各为2.60米,通进深为10.20米。为普通台基,方砖漫地,柱础鼓形,弄的柱础为覆盆形,柱子为棱柱,柱头有卷杀,用材粗大。明、次问东西缝均用抬梁式,尽间为穿斗式,梁架结构为九檩,前后栏用四柱。前檐柱与金柱间栏上设卷棚,用罗锅椽,明、次、尽间补间
杨氏宗祠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明、清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分内外祠堂两座。内祠堂位于村落中心,约建于明末清初,前后三进,包括砖雕门楼、前厅、中厅及后厅等,不设厢房。其中,中厅梁架制作较精良,山面缝砖雕梁架具有特色。外祠堂位于村口,建造时代稍晚于前者。前后三进,包括门厅、中厅、后厅及两侧厢房等。门厅前设三重檐木构门楼,具有江山一带特色
杨氏宗祠,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七里村尾。七里村,位于沙湾西部,仅一水之隔。明代由水碓后、水碓弄、上垟、下塆、外村、上畈、底垟7个小村组成,称七堡,后为道里乡七里村。七里村为杨、周、陈、林等姓。 杨姓最早,至今有600—700年历史。 杨氏宗祠,由于年代久远失修,屋漏虫蛀鼠毁,已经残缺不全,面目全非,急待兴修,还望杨氏子孙、有识之士、政府部门给予出资助力,以再现昔日之新貌也!
杨姓肇源于杨国 杨姓在历史上何时正式形成?谁为杨姓始祖?杨姓应从何年代算起?由于历史文献的不详和对历史文献的不同认识和判断,因而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结论也就不尽相同。 一、杨姓之始,有两种各有所据的说法 1.杨姓定型始于伯侨公受国 周武王有三个儿子,他死后太子诵继位,即周成王。成王在分封诸侯时将其三弟叔虞封于唐(今山西曲沃东南),世称唐叔虞。到叔虞的儿子燮时迁国于晋(今山西太原)。此封国一直传到晋平公时,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晋平公时,叔虞的第十六代孙叔向很有才能,在任太傅之职以后,被封到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