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杨姓,可能很多人最先想起的就是“杨家将”,这只能说,是小说、戏曲、电视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其实,作为中国第六大姓的杨姓无论在厦门还是台湾都算得上是举足轻重的大姓。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陈淑娥女士的介绍,一起走进“杨姓”的世界。 厦门杨氏出自两派 杨姓出自姬姓黄帝次子少昊之后裔。古今姓氏书籍对杨氏授姓有两种说法,一是据《汉语大词典》注: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公元前781—771年)封为杨侯,其后裔以杨为姓;二是《汉语大词典》另一处:“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公元前678年
炎陵梅冈杨氏 始迁祖元、亨、贞三兄弟,清顺治17年(1660)自江西赣州迁此。后裔徙下村、策源、水口、垅溪、十都、王家渡。 炎陵鹏村、泷湖杨氏 清代自江西莲花迁此。 炎陵天星杨氏 清代自广东梅县迁此。 茶陵湖口杨氏 由广东嘉应迁此。 衡阳杨氏 衡阳草塘杨氏 始迁祖德八公,字循普,元至大元年(1308)由江西泰和县奉命迁湘,开基于衡阳县乾安乡草塘町。族人多分布在长乐、洪罗庙、永伏及宁乡县等地。至1948年,已传22代,全族人口达30000人。宗祠在草塘河边。 衡阳伏羲村杨氏
凤凰县杨姓源流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风俗、共同心理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同志给民族下的这个定义,一直是我们衡量一个民族的唯一标准,“宋代土家族先民有时也被称为“土,”但由于当时的“土”也可以称呼其他少数民族,所以“土”还没有成为土家族的专称,但到了明代土家族经常被称为“土蛮(或土夷)、“土人”、“土民”。 “凤凰厅属,所居苗土各半,历唐、宋、元、明,羁縻弗绝而已。其中有土有苗,始也土挟兵以砻苗,苗亦倚土以作暴;继而土弱苗强,故前代苗民逆命,则又土为之导也
云南杨姓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云南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据2010年云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的数据,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有点1533.7万人。云南省简称“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公元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云南东北部设立郡县,并开五尺道自今曲靖联系内地。三国时期,云南地区称为“南中”,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降服“南中”大王孟获,并赐封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李、杨等姓,然诸葛
成都周边有关羌族的两处遗迹考略 以往在研究羌族的历史文化中,往往着眼于成都平原以外的山区,而对成都平原周边地区则很少涉及。近来,笔者注意到距成都不远之处的平原周边亦有一些有关羌族的遗迹,足见在历史上羌族与成都平原的关系颇为密切。现略考留存于大邑静慧山及邛崃天台山的两处有关羌族的遗迹。 一、大邑静慧山望羌台 静慧山在大邑县县城北面,山的南麓即县城所在,可谓大邑城镇是傍山而建的。静慧山为一浅山,山的北方群山叠嶂,山势逐渐增高,可达崇州市的九龙沟,紧接九龙沟的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汶川县的三江乡。若以直
杨氏后汉元初三年,零陵蛮羊孙、陈汤等抄掠百姓②,羊氏颇疑即后世之杨氏。杨氏唐末以来繁衍于省境西南隅“溪峒诚、徽州”③一带。五季时飞山④有承磊者,附于叙州蛮潘全盛,为楚将吕师周所杀。既擒全盛,承磊族人再思以其地附于楚⑤。旋复自署为诚州刺史,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号十峒首领,值天下乱,再思能保据一方,著威惠⑥。没后民怀 --------------------- ①同治《县志》. ②《后汉书·南蛮传》. ③ 名见《宋史·蛮夷二·诚徽州传》,今靖州、通道、绥宁、城步、新宁一带。④峒名,在今靖州界内。 ⑤ 《湖南通志
江苏杨氏也很发达,几乎遍及江苏全省。但他们又是何时迁徙于江苏的呢?据有关史料和谱牒记载,多数杨姓是在宋代特别是宋高宗南渡以后迁来的,其中尤以上海、无锡、常州、镇江、毗陵、六合等地的杨姓居多,也最为显赫。 无锡安阳杨氏:该支杨氏是在元代迁入无锡的。明万历四十年(1612),杨翼凤在《无锡安阳杨氏族谱•序言》中称:“尝溯吾杨之在锡也,世远靡据。惟是12世祖讳(杨)拯,当元之时择安阳之麓家焉。……6世而少司徒(杨)宜间公昆季相率登科第、居清要。……厥有千余指,实足为杨氏先声。今也支庶繁衍,徙两
杨氏忠武祠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雁门关下的忻州市代县境内,多少年来,这里集居着一支杨家后裔。因地域偏远,又是农村,故知者甚少。代县,古称代州,是杨家将保边抗辽,守疆固土的战场。代县城内的鼓楼上,悬有巨匾,正面有“威镇三关”四个大字,背面书“声闻四达”。是后代人纪念杨业功绩留下的珍贵遗迹。 代县城东北约20公里,有村名“鹿蹄涧”。村里有一座“杨忠武祠”,是元朝至正十六年(公元1256年),由杨业第十七世孙奉旨修建,可见杨家将名扬四海,誉贯青史,蒙古元王朝也对杨家将事迹崇拜之至。祠门三间,每间前檐各悬一块金匾,
潜山县杨氏宗祠,地处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天柱山之东南麓龙潭乡万涧村境内。祠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距今170年了。为明3暗5进的徽派建筑,具有明显的皖西南地方特色。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小瓦屋面,马头墙面射出翘角。现存面宽18.6米,进深45.5米。栅栏后为正大门。进大门便是一座戏台,台顶为彩绘藻井,木板铺楼。台口宽4.7米,高2.4米,台深4米,入相出将之门宽各0.86米。戏台供杨氏族人在重大庆典、节日和祭祀及族务活动时,或演出文娱节目,或开会之用。台口朝内,面向神堂,以便祖先英灵和族裔子孙,共襄盛举,
我杨氏起源于山西洪洞古杨国,发祥于陕西华阴华山下。 我杨氏乃是黄帝直系后裔。黄帝直系发展到周初,武王、周公、成王(姬姓)开始“封疆土,建诸侯”,大封宗室功臣,姬姓子弟分封至各地,有的遂以封地邑名称作为姓氏。我杨氏即是唐叔虞次子晋候姬燮之弟姬杼在“周康王六年(前1073)己卯封于杨(今陕西省洪洞县东南),赐杨侯,为杨侯大夫,子孙以邑为氏。”(宋杨时公《庐陵大同谱序》)。杼公即为我杨氏开姓始祖。 杨氏封侯受姓后,多灾多难。传至六世康公,周厉王末年癸酉,犬戎大举侵犯,杨国康公及幼少男妇悉被掳去,杨氏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