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支《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下简称杨氏族谱)中所载一世祖为仲祥公,仲祥公从江西吉安府迁来麻城后立支谱之时已年过八旬,谱中记载至一世祖的曾祖父,而更前代则相隔数代,且日久年湮,代次出现疑问,世系不详,不能提供有力的史料佐证本支世系从古至今的脉络。从本文开始,将逐渐通过互联网查找与我支族谱中所提到的先祖名讳,试图从中找出一条清晰准确的世系脉络,以备将来详细考证。 在我族人杨金林所撰《子路杨氏源流考》及我支《杨氏族谱》卷首一中,描写到我支杨氏乃震公之后裔,救贫公后裔,伯彦公后裔,林安公(乃仲祥公祖父)后裔,

《四川广元市杨氏支系源流考略》广元,初名葭萌县,西魏时期改为利州,因元代下旨“于利州之地广播元德”而更名广元;位于四川省北部山区、嘉陵江上游、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的诞生地、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走廊、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建立省辖地级市,辖利州、元坝、朝天三区和苍溪、旺苍、剑阁、青川四县,幅员面积1.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3万,城市人口27万,市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广元自古以来素以“川中第一县”、“川北门户”、“四集之国”、“蜀北

86世梦璋公支糸:(住砀山西18里高台庄) 世 代 姓名及妣配 相关资料 子女参考 所属朝代 公元年代及迁居地 第87世 鼎新 字化龙,明贡生 长子失名,次子和与 第87世 鼎义 二子,镐、商 第87世 鼎鼐 (1599—1648年), 一子,希彩 第87世 鼎衡 一子,永和 第88世 和与 字瑾楚,徐州团练使。 一子,建儒 第88世 镐 (---1629年卒)明进士。迁居商丘,历任右金都御史,经络军务使,大理卿兵部尚书。 五子 迁居商丘 第88世 商 字天爵。(迁河南省洛阳 县住野鸡寨

一、杨姓出源有二: (一)杨氏出自出自姬姓。 《姓纂》载:“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倩(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杨国在今山西洪洞东南一带。对于伯桥为杨姓氏得始祖这一点,《唐书宰相世糸表》有不同看法。《唐书宰相世糸表》认为:周宣王之子尚父,被封于杨国,是最初以杨为姓的人。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武公孙子突的封地。突被称为羊舌大夫。突的孙子肸(字叔向,又称叔肸),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春秋周敬王匄六年(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的儿子逃往华山仙谷

商音弘农杨氏,系出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于杨,晋灭之。晋武公子伯侨,食采于羊舌,后为羊舌氏。至叔向(羊舌肸)更封于杨,子孙为杨氏。战国有杨朱;汉有杨熹,封赤泉侯,孙杨敞为丞相。后裔杨宝生震,震生秉,秉生赐,赐生彪,四世为三公,隋文帝杨坚之远祖也。又有扬氏,从手(扌)不从木。周有扬侯,失国后为扬氏。汉有扬雄(今四川郫县友爱镇子云村人),是也。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得姓始祖为杨伯侨。 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去世,年幼的成王(姬诵)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

杨氏源流考证 一、出自姞姓。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附近。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封尚父为杨侯。 二、晋献公灭杨,后封晋悼公之弟扬干于杨,号杨干,是为“河东杨氏”始祖。 三、赐姓转姓 1、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代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

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秦汉时期,杨姓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晋、唐、宋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

简要介绍:杨伯侨,又名文实,献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伯侨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杨伯侨,又名文实,定悼公子,一说晋武公子,献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伯侨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伯侨长子名文,又名逊,袭侯爵。文生子名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邑于羊舌,故又称羊舌突,辖铜鞮、杨氏、平阳三邑。晋悼公时,叔向以知识渊博,被任命为太子彪之傅,太子彪即位,是为晋平公,叔向以上大夫为太傅。此后,一直活跃在晋国政坛及各诸侯国之间,是春秋时期颇有见识并受到尊敬的政治家,叔向子名伯石,字食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这三省的杨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陕西(5.9%)、湖南(5.5%),这五省的杨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杨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为13%,净增加了30万。杨姓人口的分